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蓝志贵:忠于历史的瞬间(图)
//www.workercn.cn2016-07-0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重现历史

    在西藏拍摄的近20年里,蓝志贵不仅记录了西藏的各个重大历史瞬间,也同样把注意力放在了西藏社会前行的若干细节上。他将视角倾注于西藏的人文历史之中,给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灿烂人文影像。

    1959年6月,蓝志贵随着民主改革工作队进入山南,他工作的县当年叫拉加里(今曲松县),在这里,他拍摄了上千张照片。

    当年的山南,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是大贵族的庄园,农奴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在拉加里,蓝志贵认识了50多岁的桑登,一个当地最苦的流浪农奴。

    桑登被罚戴木头死脚镣,白天在街上乞讨,晚上住在破帐篷里,没有家人,衣衫褴褛,两条腿蜷缩着不能站立。

    蓝志贵为桑登拍了一张照片。

    西藏民主改革开始后,桑登的腿治好了,分到了自己的田,举着写着藏文“桑登田”的木牌站在路边欢迎解放军。

    这样的场景同样被蓝志贵捕捉到了,凝成了另一幅作品——《桑登分到了土地》。至今,该作品仍不断拨动观者的心弦,再加上《丈量分得的土地》等照片,构成了完整真实的西藏民主改革图景。

    1956年,蓝志贵深入察隅7个月之久,留下了许多珞巴族、门巴族和僜人的宝贵记录,很多影像是无法重现的历史旧貌,成为绝唱。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付爱民教授在研究照片后认为,可以确定蓝志贵的这批摄影作品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影像资料,“不仅是唯一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在察隅,僜人的一位首领左胸前佩戴着奖励得来的毛主席像章。他告诉蓝志贵,自己不识字,大事就在绳子上打个大疙瘩,小事就打个小疙瘩。

    “这不就是结绳记事吗!”蓝志贵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而照片《僜人少女》则是一张大景别的半身人物像,少女颈项上的配饰引人注目,甚至还有“袁大头”串起的项链,留下了那段历史里这一群体特有的人文印记。

    《珞巴射手》《珞巴人群像》等作品则直接展现了这些少数民族当年的服饰、习俗等内容,这些跃动的照片比任何的文字记载与口述都更直观有力。

    蓝志贵说:“我就是忠于历史!”

    “图像鉴定了历史,甚至弥补和纠正了文献。”付爱民说。如今,电视剧导演遇到西藏题材时,也经常翻看蓝志贵的照片。他的西藏庆典节日系列作品《传大召。古骑士》《传大召。送鬼》《传大召。诵经》《萨嘎达瓦节》等,都真实地记录了西藏的风土人情。

    蓝志贵的作品,有震撼人心的宏大场景,更有由表及里的人文关怀。他镜头里展现的人物,生动而细腻,都是普通人身上值得关注和展现的美。

    在讲述《牧女》的拍摄背景时,蓝志贵说:“牧牛少女最吸引人的是那双呼之欲出的眼睛。”他经过观察,静待光线正好的瞬间拍了下来,画面里少女的眼睛如同在跳动。

    《青青小河边》里的洗衣姑娘,《小牛犊》中的藏族男孩,《晚境》中若有所思的老人……这些画面跨越时空,把观者带回到50年前的西藏,触摸历史旧貌,感受人性之美。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