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蓝志贵:忠于历史的瞬间(图)
//www.workercn.cn2016-07-0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艺术高峰

    是什么造就了蓝志贵摄影艺术的高峰?是特殊的历史阶段,抑或是特殊的历史场景?

    在老友黄世廉的眼中,特殊的时空环境,特殊的地域题材对蓝志贵不无裨益。但蓝志贵对自身内在的严格要求——敬业与专业,在那个年代的摄影者中不可多得。

    “他对摄影的要求近乎严苛。”黄世廉对蓝志贵的摄影细节历历在目,这样的严苛建立在他早期正规的训练上。

    蓝志贵会藏语,这大大方便了他与西藏群众的交流与拍摄。有时为了一张照片,他会细心揣摩几天甚至更长时间。

    《吹笛少女》拍摄于日东草原,蓝志贵背的红包引来了公牦牛的追赶,紧急时刻,少女如银铃般的声音唤回了暴怒的牦牛。少女让出了自己的床给蓝志贵,他住上了一周,以至于少女的情人半夜前来,结果摸到了蓝志贵的头,引得少女哈哈大笑。

    在那片草原上,蓝志贵拍摄了自己早期的彩色照片之一——《彩虹》。

    中印自卫反击战期间,蓝志贵是两位战地记者之一。为拍到真实镜头,他们不顾高寒缺氧,冲到战士们前面进行拍摄。结果,同伴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他自己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黄世廉回忆,蓝志贵很浪漫,追求艺术性,思想也开阔,想象力丰富。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军区宣传处有6位搞摄影的,摄影家范石林给大家派活,蓝志贵完成的作品总是有特色,与众不同。

    “他喜欢抓拍,拍最真实的瞬间,自然流露的瞬间。”当然,很多时候,蓝志贵不如其他摄影师完成任务快,因为他不将就,如果光线等条件不成熟,他是不会按下快门的,“必须是自然而成、自然流露”。

    在黄建鹏心中,蓝志贵是一个有想法的记录者,对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物、景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

    而在冲洗方面,蓝志贵也一直遵循传统工艺,追求冲洗品质的完美。曾在1970年前后跟随蓝志贵学习摄影的吴城回忆,“他(蓝志贵)就专注于摄影”,自己配制显影液、定影液,对用光、光圈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蓝志贵把摄影看作是最重要的事,在拍摄完单位的任务后,他会自费买胶卷,留心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蓝志贵曾说,自己当年没有田野调查或人文关注这样的概念,但却止不住对西藏事物的热爱。“1954年12月进到拉萨后,我很快就喜欢上了那里的文化和风俗,藏族人在我眼里也淳朴可爱。有空我就背着相机出门,看到稀奇的东西拍下来,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想法。”

    黄建鹏说,现代摄影史的观点是,如果不留下原作,是不进入摄影史讨论的。对比当年一起随军进藏摄影的20多位同伴,很多人除了寄出去发表的底片外,剩下的基本都遗失了。而蓝志贵则把它们用专门的铁箱里三层外三层地保护了起来。

    即便调往内地,蓝志贵舍不得的仍然是这些珍贵的底片,因为他从按下快门的时候就意识到:“要忠于历史,而自己拍的就是无法重现的历史旧貌。”

    感谢蓝志贵,他使我们在时隔半个世纪后还能看到那二十年间西藏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西藏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批影像也是我们能看到的较为系统完整的早期西藏现代摄影作品。

    “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审美视角,他都可以与欧美同时代的摄影大师相媲美。”中国摄影史研究者这样评价蓝志贵。日光城下,剪影斑驳,经筒轻转,风马摇曳。虽然斯人已远去,但蓝志贵的照片也随着历史,走过卫藏与康巴,永远地印在山河之间。(本报记者 李晓东)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