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林语堂的北京“乡愁”
//www.workercn.cn2017-03-27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在北京结识胡适成一生挚友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林语堂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胡适。1917年,胡适留学归来,9月开始胡适任教北京大学。胡适到京时,林语堂以清华大学教员的身份到场迎接,给林语堂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胡适的一句话:“我们回来了。一切都会不同了。”正如胡适所言,他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风靡全国,给当时的青年一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林语堂自不待言。

  后来,林语堂在北京的英文报纸上发表文章支持用白话写作,理由是欧洲各国文学在十五、十六世纪兴起时,都是用当时的白话,并以意大利的但丁和薄伽丘为例作为说明。这篇文章引起了胡适的注意,两人由此成为朋友。自此,两人的友情持续几十年,一直不衰。

  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件事:胡适自掏腰包无私资助林语堂2000美元留学。1919年秋,林语堂获得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但是只得到半官费奖学金,即每月只有40美元。出国前,林语堂回到厦门与已订婚四年的未婚妻廖翠凤结婚。婚后,廖父资助1000银元。于是,林语堂携新婚妻子赴美,到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硕士学位。

  但是,到美国不久,林语堂的半官费奖学金突然不发了,原因不得而知。因之前林语堂已与胡适约定,学成回国会到北大任教。百般无奈之下,林语堂打电报求助胡适,希望胡适能为他预支以后到北大任教的工资。林语堂打了两次电话,每次都提出预支1000美元。胡适每次收到电报后,都是想法凑足1000美元寄给林语堂。正是胡适的2000美元,解了林语堂燃眉之急。

  1923年秋,林语堂归国后,见到时任北大代理校长的蒋梦麟,林语堂为两千美元的事向他道谢。蒋梦麟感到意外,后来蒋梦麟说:“那是胡适之私人的钱。”林语堂对胡适感激不已,林语堂也对此事铭记于心。在他写《八十自叙》时,林语堂特意将他与胡适的这段往事公之于众。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与林语堂虽是好友,但两人不同的经历以及当时动荡的政局,不可避免地促使两人在文学观念以及思想上出现偏差,但两人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友谊与“立场”的关系。当年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笔战的时候,林语堂并没有因为胡适帮过自己就成为“现代派”的一员,林语堂甚至站在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这边。在林语堂看来,友情归友情,立场归立场。胡适也未因此责怪林语堂。胡适曾对钱玄同说:“如果某人的意见语堂看不起,即使那人是他的朋友,语堂都不愿意和他打招呼。”两人可谓知音。

  1932年12月17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宋庆龄是主席,蔡元培是副主席,林语堂为宣传主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之初,身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主席的胡适却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不同意见的文章。当时,蔡元培给胡适拍电报,劝他不要改变初衷,然而胡适拒绝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委会召开会议,决定开除胡适的会籍,对于这个决定,林语堂坚定地投了赞成票。即便如此,林语堂和胡适并没有因此而成为“敌人”。

  胡适去美国后,林语堂花费了数十万美元发明了“明快打字机”,但当时因为中国内战,没有一个资本家愿意接受这项新发明。“明快打字机”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遥远的中国大陆后,一些好事者编织出不少神话式的“传闻”,到处流传着林语堂发大财的消息。后来又是胡适站出来,为他辩护,说明了林语堂为研制打字机已经倾家荡产的真相。

  上世纪五十年代,胡适搬到纽约公寓,林语堂时常带着一家人去看望胡适。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中央研究院”的酒会上心脏病猝发离世。3月3日,林语堂在纽约写了一篇悼念胡适的文章《我最难忘的人物——胡适博士》,给予胡适极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的肉身已经脱离尘凡,他留给我们及留给后世的影响是不朽的。他是一代硕儒,尤其是我们当代人的师表。”四年后,林语堂定居台湾,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在台湾,他每年都会到胡适墓前献花,寄托他对胡适的思念。(刘伟)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