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想写最后一代理想者的命运,也是此生最后的一个心愿,这些人到底是怎样活的、为什么当年这样活,后来为什么一定要活下去。”在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行的《幸存者》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作者、著名作家陆天明坦言,“如果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放在棺材里面的枕头书,那么这部书就是我棺材里的枕头,不写这一笔,我闭不上眼睛。”
《幸存者》全书近36万字,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内陆,来自大城市的支边知青谢平、向少文、李爽等人接受时代感召,投身于新中国的边疆建设,不料一场爆炸,令他们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尘埃尚未落定,崭新的时代已然来临,盛年的他们又面临着另一重机遇和挑战。
陆天明说,当我们所有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面前、站在广州黄花岗72烈士纪念碑面前、站在所有为强国梦而献身的那些先驱先烈面前,我们都是幸存者。幸存者应该怎么活?在探讨这个重大主题的时候,我觉得要赶紧说、赶紧写。
事实上,他为写这本小说酝酿了5年,写作用了两年九个月,反复修改调整。“其中80%以上的细节和情节都是真实的,来自我自己、朋友、战友、亲人们的经历,我用文学的方式有分寸地表达出来。”
“寻找钥匙”也是《幸存者》的主题之一,小说主要表现了谢平、向少文、李爽等人在寻找灵魂信仰之门的钥匙中所付出的艰辛。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陆天明借这些青年人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辩证。哪一把钥匙才能打开那扇正确的门,哪一扇门才能通向康庄坦途?正如小说中所说:“一切还只是开始。一切都在过程中。最后是:一切皆有可能。”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那是他们父辈在那个时候的思考与追求,对于当下的年轻人,仍具有启示意义。
《幸存者》是陆天明“中国三部曲·骄阳”的第一部,接下来他还会创作以新中国历史为脉络,贯穿整个改革开放的另两部长篇。在他看来,“幸存者”意味着大浪淘沙,更是“向涛头立”的时代弄潮儿。
陆天明长期致力于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为他博得盛名。而《幸存者》一书则与作者本人的生命轨迹相契合:他曾两次上山下乡,在安徽农村当过农民、小学教师,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过农工、武装连代理指导员、师军务科参谋、农场机关干部等,经历颇丰,这些经历也浇筑了本书真实可触的现实底色。
如今,74岁高龄的陆天明回望那段青春时光,是历经浮沉后对世事的重新审视,也是一个过来人与年轻一代的青春对话之作。为创作这部小说,他执意不按固有的标准,比如改变了以往的创作手法,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只遵从自己这一生风里雨里、泪里火里得出的意旨:“写下我们的一生,并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本报记者 却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