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张卫东:昆曲不是戏 更不能把昆曲当儿戏

2017-11-20 10:17:04

  昆山不是昆曲的发源地

  昆曲的曲词溯源来自于花间派。唐代中末叶以来,很多文人逃避战乱,借诗词来陶冶自己,主题大都是风花雪月。这些词表面上看是花间派,实际上描写的是英雄的情致,用爱情来强调君子的气度。

  词调是自唐代中末叶开始,从唐诗的基础上发展的,且越来越丰富。词调的音乐成分相当多样,一个曲牌子对应一个调和一种唱法,因此留下了很多音乐基础。唐末以来,文人们又创作出了唐传奇,故事题材丰富,说唱艺术应运而生,可以一个人弹唱一整篇故事,称之为“诸宫调”。

  宋代继承唐代说唱的基础草创出曲牌联套,而后又把一个曲牌子贴着一个曲牌子,或者把半段曲牌子联上,如此比原来的词调更丰富。特别是到南宋时代,北宋文化直接传入北方。北方的读书人相比较,掌握文化命脉的统治者发展得很薄弱,金元时代诸宫调多是弹拨类伴奏的说唱形式,文学性比当年的花间派略低,比较注重口语和当代的时髦词。南宋的文化则不然,很多北方文人难逃后继续发展词调,晚期的辛弃疾、李清照等写的词更加细腻婉约,这些音乐文化都被当时的南曲吸收。文人创作以爱情为中心的剧本叫“南戏”,文辞典雅之程度可以直接把南宋词挪过来,因此还把这些文本称之为“戏文”;演奏以笛、萧为主,如此音乐节奏分明,因是笛、箫伴奏故音准也格外强。

  三废三兴的科举,使得元朝的文人们没有心思做官,纷纷隐居,可是他们却将南宋朝的南词和北金的诸宫调的音乐文化继承下来,使得南北曲合流,成为以地名为坐标的“昆山腔”。现在说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倒是不假,但实际上的传人却是外来隐居的文人们,他们在昆山、太仓等地清唱南北曲而定名。

  四方之歌皆出吴门,昆山腔最雅,这是因为继承了南宋朝杭州的标准字音和歌唱。杭州经过战乱以后,大部分的文人流落到乡野山林之间,因有隐逸之情以至于存有故国眷恋家乡的心态,故而以度曲消磨岁月。顾阿瑛创立了玉山草堂,还有杨维桢、倪云林等人在书画之余歌唱,这便是昆山腔的雅集形式,用了竹笛伴奏并增添三弦、提琴、琵琶、笙管等。这种清唱的词令往往是自己即兴创作,而后的拆开合流曲牌更使音乐绚丽多彩,还在曲牌子的名称上体现出来,还有两个曲牌子合在一起,如明代中期的《牡丹亭·惊梦》里就有【山桃红】曲牌,这是把【小桃红】和【下山虎】的曲牌杂糅在一起的效果。这和当时整个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主体一脉相承,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定义为两宋音乐文化的沿袭。

  昆曲后来流落为地方戏,昆曲成了昆剧

  两宋音乐文化的沿袭首先是在诵读古文诗词活动中悄然而生,诵唸古文是有腔调唱出来的,咬字发音多以《广韵》为基础。唐代崇尚佛教、道教,最后使得中国的文化多彩,不同于汉代的儒家治国。到了宋代趋于稳定,特别南宋朱熹复兴儒家治国以来,有人说成是嫡出正儒发展的历史时期。

  金元时代的诸宫调和院本、杂剧,包括元曲,都十分酣畅痛快;南戏戏文写的多是爱情故事、家长里短,得到的自然是花间派衣钵,即是在浅文学的基础上发展,也是有更深层次的变化,戏剧矛盾冲突还没有那么激烈。南宋朝自北宋迁都临安,经济基础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因此艺术创作也多是偏向安逸,南戏的戏文里政治矛盾冲突平淡,大部分都是爱情以及忠孝的主题。但是,北朝的金元诸宫调以及院本、杂剧就不同了,特别是元代的创作,社会最底层的文人需要借此抒发自己的不平。

  元杂剧的特点是利用口语白话,创作出曲词像诗词一样的意境。白朴的《唐明皇也梦梧桐雨》、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以及根据《莺莺塔》的传奇故事,发展成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等。这时期的文人们写元杂剧被歌女歌唱,而后马上就能有社会影响,这种创作矛盾冲突突出,大多写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因为立意很集中,又是口语化的唱词,使得广大观众们喜闻乐见。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妓女们比文人们“略输文采”,而文人们则比妓女们却又“稍逊风骚”!

  而后的昆腔则是由中国的南北主流音乐合在一起,以演唱南北曲作为统一认可的局面不仅在剧坛称霸,就是在丝竹音乐、民间小曲、道教音乐中也都长有一席之地。如果说清代道光年间,从地方戏曲发展而成的京剧走进了宫廷发展,那么到了光绪初年后西太后慈禧让京剧在宫廷堂而皇之地承应大戏。而后的京剧又成为一种新生的礼乐文化,使得江青用“样板戏”普及到全国各地后,那么昆曲自然流落到地方戏的位置上,称之为昆剧也就不足为奇啦!

  李笠翁时代之后的昆腔是舞台戏时代,此前则是庙堂上的礼乐范畴

  中国儒学要求言简意赅,写出来的诗词或是半文言的韵文体很能打动人心,这就是中国的文字音韵的特质表现力。如果曲词都是白话文就失去原有的味道了。落实到文字的东西都是要经看才行,百听不厌的才是好文辞。元朝和南宋朝以来的戏曲剧本就是这样的好书。

  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曲合流成为昆山腔,一直建立在文人雅集和庙堂礼乐文明的基础上。

  明朝在儒家治国的基础上,南北曲的表演完全是以一种宗教的态度去完成,必然要演阐道除邪、忠孝节义的故事内容。元曲就像黑白片时代的作品,明朝的南北曲传奇好比电视连续剧,动辄三五十出,直到清初还是这个状态。明代创作这些传奇的人大部分都为政做官,当时的文人圈有几个等级, 一是真正的准文人,指的是做官谋政、治人治世、他们才是写诗词传奇的全才。汤显祖、李开先、梁辰鱼、沈璟、王世贞等,这些人物都是在政治之余、诗词之余写一些南北传奇,也是用来抒发自己的心里话;还有一类小知识分子,生活安逸,他们的作品也流传下来了,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的戏;第三个等级是专门为了写戏而写戏的文人,代表人物就是凌濛初、冯梦龙等,他们都是明代末年改雅为俗的新文化倡导者,他们的创作都是反应有关明代末叶的社会状况。

  清代以来,著名人物莫过于洪昇、孔尚任啦!李笠翁在民国以来被吹捧成是清代的鲁迅先生,实际上他是中国文坛上的新派人物,对于昆曲只不过编纂一些戏目,依附权势靠着做官的人活着,类似现在的文化商人,集编、导、演于一身备受近代戏剧家吹捧,现在一些戏剧导演索性就把李渔奉为祖师爷。这也是为了给这一代导演创新做样板,免得找不出来领军人物。

  清代初中叶以来的文人走向没落,改雅为俗的文体变化也是社会必然,这多少都是受元代末年的影响。为什么说昆曲不是戏?通过这些历史现状,我们可以看到,李笠翁时代之后的昆腔就是舞台戏的时代了……

  昆曲不是戏,而是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诗歌的一部分

  无论如何,从昆曲流传下这么多文字的剧本就可以知道,昆曲不是戏,而是中国文学,是古典文学诗歌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读书不足写诗,写诗不足填词,填词不足度曲,度曲就是写昆腔曲牌子的唱词。

  中国的剧场文化很晚才出现。由于有乐籍制度,梨园行在雍正十一年以前是不能营业的。演艺人员叫“乐户”,他们不能置办田产,不准参加科举。乐户的来源除了家传还有经抄家以后的官员家属,男人为奴,女人为娼,善歌舞者做乐户也是当时的律典。凡是成为乐籍的人永远不能翻身,不得嫁给农民、商人或是手工业者,只准在梨园乐户之间通婚,想嫁高门,或许可以通过嫁给官员做小妾。乐户班子由官府部门监督,只在庙台或堂会的演出生存圈里生活。还有一些官僚乡绅的有钱人家里豢养戏班,除了承应本家的堂会,也可以到别人家去演戏。

  乐籍制度自雍正十一年被废除,因乐户消失后此时大众艺术家便出现了,这就是演艺人员们可以自己组织戏班。民间自发成立戏班,去茶园里唱戏,主要为了卖茶,这种模式维护了一百多年以后,逐渐受到西方的影响,从上海租界的洋剧场发展为卖戏票,也有如同现在的这种打电话预订,送票上门,货到付款;发展到直接去戏园买票的模式现在依然进行着。

  京剧是在徽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原本四大徽班进北京唱的都是昆腔,因为观众并没有剧种概念,夹杂着一些时调小曲喜闻乐见的戏目不足为奇,而后便愈演愈烈。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后,改雅为俗的剧场文化逐渐诞生。原本服务于庙台的演出转向茶园演出,出现了“捧角儿”的态度。以前都是捧剧本听曲,不考虑演员。后来,各个地方都可以挑班演地方戏,挑班以后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剧场文化,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说出现了戏。昆曲成为戏以后的名演员都有艺名,但是一般却没有姓,比如醇亲王府出身的荣广、荣仁、荣会等原来都是在戏单上没有姓氏;当时唱戏是社会最低等级的人,这样也是为了不毁伤祖宗。

1 2 3 共3页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郑凤荣首破世界纪录60周年(图)

      郑凤荣现在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和孙子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为国争光。郑凤荣的外孙女妮娜作为华人华侨选手参加了今年的天津全运会,妮娜希望自己能代表中国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郑凤荣的孙子已经加入中国国籍,并入选了中国国家冰球集训队。

  • 江珊:“每演一次医生,就对他们多一分尊重”

      郑晓龙导演的电视剧《急诊科医生》正在东方卫视热播,江珊饰演的“工作狂”急诊科大夫刘慧敏令观众印象深刻。从《永不放弃》中豪爽直率的急诊科主治医生杜小青,到《让爱做主》中遭遇坎坷的医生刘云,再到《人到四十》中强势又干练的重症监护室主任郑洁,对于医生这个角色,江珊演起来可谓驾轻就熟。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火锅达人”范勤耘

      “成都大约有1.1万家火锅店,大部分走中式风格,一成不变早晚得被淘汰。”在成都味蜀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范勤耘看来,做生意,唯一不变的就是变,“5年来,从装修到店面特色,我们一直在‘变脸’”。

  • “‘桃’宝皇后”牛庆花和她的“穷亲戚”们

      仅在两年前,牛庆花还只是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一名普通农妇。丈夫在外打工,她独自赡养老人、照顾年幼孩子,另外还种着20亩果园,养着100多头猪、40多只羊、200多只鸡,这些活儿四个青年壮劳力都干不完;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