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中 摄
王周生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消息传来,心情格外沉痛。杨绛先生不仅是我敬重的老一辈文学家和翻译家,也是我婆婆王郓的终生好友,钱锺书先生还是我婆婆与公公周而复的证婚人。我们家对杨绛夫妇的回忆有许多。那天,我在书橱里翻找,找出杨绛先生送的《干校六记》《洗澡》以及钱锺书先生送的《管锥编》《围城》等书。最重要的,我还找出珍藏了22年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于1995年,是杨绛先生写给我婆婆的,信中披露了钱锺书先生的病况和她自己的心情。平日里,常听婆婆说起杨绛和钱锺书夫妇的趣闻轶事,可惜婆婆已去世多年,我再也听不到那些有趣的往事了。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记录这段往事,写下有关史料,供后人参考。
我婆婆王郓,原名王颖婉(1913-2006),苏州人,父亲王謇,字佩诤,是著名的藏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章太炎的入室弟子,曾加入国学讲习会。王佩诤学问深厚,他的弟子也不少,如费孝通、冯其庸和范敬宜先生等,都是他的高足。我婆婆王颖婉初中就读苏州振华女中,杨绛也在该校就读。那时,王佩诤先生(小辈叫他“阿爹”)任振华女中教务长,后又任副校长。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长我婆婆两岁。杨绛父亲杨荫杭是无锡人,中国同盟会成员,曾留日留美,回国后做过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和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职。1923年迁居苏州,做开业律师和自由评论家。1933年,王佩诤先生被东竹堂寺的住持道林和尚告上法庭,聘请杨荫杭先生做律师。一来二去,王佩诤和杨荫杭两家熟悉起来。那时,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遇有喜庆宴饮,往往邀请戏曲、曲艺演员到家中或酒席上演唱助兴。王佩诤对昆曲情有独钟,曾把昆曲引入中学教育,他说,“如果不懂昆曲,就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所以王家的堂会,少不了昆曲,但是太太与家中其他人喜欢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家中每有堂会,杨荫杭家也来助兴,十分热闹,甚至杨荫杭的妹妹,即杨绛的姑妈、教育家杨荫榆女士也曾来王家听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