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小刚谈《芳华》:我要拍出青春与美好
《芳华》是冯小刚送给自己的一份时光纪念品。冯小刚感慨,他对文工团的记忆,是“有一种光线在流动的”,那些年轻女孩的身影如波光一样,在阳光里面流动。“我的脑子里经常像有一道光甩过去了,然后就呈现出一张张脸来”。
-
吴京安:《天下粮田》豁开的是土 种进去的是梦
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在播出《天下粮田》,吴京安再演忠臣廉吏。但是这一次,他没有因角色刘统勋诤臣的定位而一上来就摆出忠臣的脸孔——简单的善恶忠奸分庭抗礼已不能满足观众。
2
今生偏遇着
“《红楼梦》的创作可以说是我生命中一件最胆大妄为的事。”
1982年,王立平已是创作出《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驼铃》《牧羊曲》《少林寺》《大海啊,故乡》《太行颂》等名作的作曲家。他的这些作品,成为那个时代许多人的音乐记忆。
他反对待在象牙塔中坐而论道的创作。“我觉得要深入生活,力争给这个时代的人留下点他们听得懂、能理解的曲子。我不再在意作品是否获奖,也不愿意追风、赶潮流去赢得大家的认可,而是下决心用自己的悟性和对生活的理解来为创作指路。”
对于艺术创作,他有一个“最大公约数”理论,也就是“作品要雅俗共赏,需求得是社会最大公约数。所谓雅俗共赏,就是你能跟雅的人说得上雅的话,跟俗的人能说得上俗的话。要了解这个社会,要知道大家喜欢什么,还要知道大家还可能喜欢什么,更要知道并告诉大家应该喜欢什么。把优秀的作品、新奇的构思、出类拔萃的艺术奉献给观众。艺术家最重要的本领是理解人的能力,无论什么人你都得理解,你才能取得这个最大公约数。”
1981年,香港新联电影公司的导演请他为电影《少林寺》作曲,因为导演听说他会写河南音乐。当时,有人给录了许多香港流行的电影电视插曲和主题歌让他参考。模仿是相对容易的事,但他却不想那么做。他希望创作出有民族特色又区别流行风格的音乐。而且虽然《少林寺》写的是历史故事,但它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人拍的,拍给当时的人看的,他就力求写符合电影基调,又有那个年代中国人风貌的作品。
“当时连词儿都没有。香港人的创作习惯是先有曲后有词,而我坚持要先有词。我不放心自己写完的曲子让别人去填词,因为不知别人会填成什么样。最后我就说,那词曲我一块儿都写了吧!结果两天时间写了《少林少林》和《牧羊曲》两首词,第一稿谱的是河南音乐,用了豫剧、二夹弦等河南音乐元素,当时摄制组的人听了都鼓掌叫好,说:‘中!’导演也很喜欢。”他说着,开始唱那一版我们从没听过的、词完全一样、曲大相径庭的《牧羊曲》。他的歌唱很有感染力,俏皮而欢乐。
“这个版本也很好听呀。为什么后来没有用呢?”
“为什么?是我自己又把原稿给推翻了。”
他的理由是:电影《少林寺》讲述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事,那个年代还没有豫剧和二夹弦,这样的音乐会让人出戏;电影不只是拍给河南观众看的,虽然在河南演必定讨好,但一出河南或者走出国门,就要大打折扣。
为了求得他说的最大公约数,王立平自找麻烦,重新构思了新的曲调,并说服力主前一个版本的导演,留下今天我们喜爱的《少林寺》的歌曲。
在创作上,他常是大胆超前的。在生活中,他却谨慎低调。就算是作曲,他也是等人家来找他,还权衡权衡是否胜任才去写,几乎没有主动争取过什么。
而要拍《红楼梦》电视剧的消息一传开后,王立平却难以按捺激情,主动请缨要写电视剧里的音乐。
曾经看不懂《红楼梦》的少年,在经历了“文革”,经历了人生的波折、挫折甚至磨难后,再次拿起它时,却成了一个“情种”——痴恋上了这部作品,甘愿从此入梦,不再醒来。
“我太喜欢《红楼梦》了!这是一个感情极丰富的世界,最适合音乐表现。我曾一度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写一部音乐作品,按《红楼梦》的情节一段一段把它写成不同场景,变成一个音乐的图画。但这个东西太庞大了,谈何容易,所以也只是想想而已。”
当时,想为电视剧《红楼梦》写音乐的人太多了,不少音乐学院里的人都主动提出由他们组建一个班子来写该剧的音乐和歌曲。
王立平太想太想写了,于是当导演带话来,让他去华侨饭店和剧组所有创作人员谈一谈想法时,他没有讲稿,却酣畅淋漓地讲了一个下午。
他讲对《红楼梦》这部巨著的理解;讲他对电视剧的设想;当然,最主要的是他对这部剧音乐的构想。他当时提出了八个字: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又提出把剧中的音乐作为桥梁,把曹雪芹笔下人物的惆怅和感慨变成我们的,也变成屏幕前观众的。
几天后,他接到了导演王扶林的电话:“大家讨论决定请你来为《红楼梦》电视剧作曲。”
《芳华》是冯小刚送给自己的一份时光纪念品。冯小刚感慨,他对文工团的记忆,是“有一种光线在流动的”,那些年轻女孩的身影如波光一样,在阳光里面流动。“我的脑子里经常像有一道光甩过去了,然后就呈现出一张张脸来”。
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在播出《天下粮田》,吴京安再演忠臣廉吏。但是这一次,他没有因角色刘统勋诤臣的定位而一上来就摆出忠臣的脸孔——简单的善恶忠奸分庭抗礼已不能满足观众。
近日的四川成都金堂县官仓镇玉皇山五彩缤纷,赏金菊、观彩林、品瓜果、转步道,成群结队的游客涌进山中,或自驾,或组团,络绎不绝。
黄如方,浙江省台州市人,成骨不全症患者。2013年,为关爱更多罕见病患者,黄如方与同事一起,成立了“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在黄如方多年倡导和推动下,全社会对于罕见病及其患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