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仲 1960年生于北京,现任北京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画研究会副主席、北京东城区政协常委。
皖南春色
溪山对弈图
在近期举行的首届《艺术市场》风云榜上,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赵青仲代表燕京书画社领取了“文化传播奖”。从18岁进入燕京书画社创作室,到和同事们逐步打拼将书画社发展成为京城最负盛名的艺术产业集团,这40年间,赵青仲也在工作之余不断修炼自己的绘画技能。作为艺术圈内的一位知名画家,他笔下孤寂的远山、独钓的老翁、漫天的飞雪、静谧的红房子都成了其最具个人风格的视觉符号,呈现出一份难得的孤独隐逸之美。
数十年历练成就个人风格
自幼喜欢画画的赵青仲,因为一本《芥子园》与绘画结下了缘分。上世纪70年代,赵青仲还在上中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班上的同学用宣纸临摹《芥子园》画谱。从同学那里借到画谱后,赵青仲如获珍宝,仅用了一个寒假的时间便把厚厚的一本《芥子园》抄录了下来。40余年过去了,这本抄录本的画谱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
在以后的日子里,年轻的赵青仲拜在著名画家董谦如先生门下,从老师那里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而进入燕京书画社,是赵青仲另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白雪石、秦岭云、董寿平等知名画家,让他受益匪浅。而从小学习水粉、水彩多年的创造性也逐渐爆发,逐渐形成了个人风格。“绘画需要个性,同时也要让人能够接受绘画的美,让观者觉得有看头,在画中能够感受到用笔的变化,墨色的变化,呈现出生活的情趣,给人想象的空间。”赵青仲说。
坚持写生领悟生活趣味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热衷于对着照片创作,但赵青仲却始终坚持“到大自然写生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他认为写生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趣味,而在贴近自然的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意外的感悟。
因为迷恋北方的雪景,他会前往怀柔云蒙山脚下,在落雪后如饥似渴地创作。而因为痴迷于长城的雄伟,他走遍了北京周边的长城,慕田峪长城的巍峨,金山岭长城的巍峨陡峭都在他的画中尽现。
红房子系列最负盛名
虽然赵青仲因其“雪景系列”、“长城系列”等系列为画界所熟知,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红房子山水。红房子是赵青仲到青岛崂山的一次偶然所得,而这个题材他已经画了20余年。“上世纪90年代初,去青岛崂山,青岛本身有很多红房子,崂山的后山有很多渔村,90%以上是红房顶,可能因为没有通车,探险的人不愿去那个地方。有一次,刚下完雨,后面的天还是乌云密布的,从云缝里射出来的阳光照着红房子,这时候红房子正好湿了,非常鲜艳。”这个瞬间的美景便将赵青仲深深吸引住了。从那时起,他便对红房子山水情有独钟。
红房子山水与传统的水墨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将两者更好地融合,赵青仲一直在探索如何用传统的水墨来表现这种瞬间的魅力。在多年的创作中,他把当地的小桥、鸡舍、建筑等人文风情融入到画面中,让作品更加丰满,增加了传统的水墨韵味。
熟悉与陌生中流露孤独隐逸之美
“秋林萧郁,冬山素裹,瀑溪如练,江畔孤舟,远观如豆的一二古叟,宽袍长髯仙风道骨,或静坐观荷,或枰前对弈,或簑笠独钓,或踏雪访友。一派宁静、淡泊、疏朗、寥廓,还有一脉幽深,一缕忧伤……”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评论家牛志强看来,赵青仲的山水画所描绘的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意境中,画中皆有一种难得的孤独隐逸之美,“熟悉,缘于传统诗画之习染。陌生,乃因当今时代当下社会中此情此景已难寻觅。联系这熟悉与陌生的,则是画面所蕴藉的孤独隐逸之美,是画作所折射的画家的心境和梦境。”
牛志强认为,赵青仲画中的“隐逸”,正是源于画家对社会转型期的繁华躁动信息洪泛物欲横流的抗拒与反拨,是一种内心深处对现实的暂时逃遁,对虚幻境界的心灵向往,其思想资源和艺术传承皆源于老庄哲学和古典绘画。“尽管当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所处的环境、生态、心态,都使隐于野或隐于市成了奢望,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蕴含的生命与宇宙自然的融通,一旦成为艺术家的终极关怀和审美理想,仍可成就超然物外而与天地融合的佳作。这也就是青仲君欲做‘山川代言人’的志向所在吧!”
在牛志强看来,赵青仲钟情于北方山水,尤其是北京郊野的燕山山脉,长期深入地观察感受体验,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素材以抒写想象中的山水情怀。“他继承但不拘泥于传统笔墨,融入水彩水粉的技法谋求新意,构图多取高远,造型多取概括,色调多样统一于单纯淡雅,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不追求视觉冲击力而讲究视觉和谐性,不断探索一种属于自己而又能为受众欣赏的静谧、平和、冲淡、高远、幽深、凄美的艺术风格。”在好友眼中,赵青仲的绘画恰恰符合他的宽仁为人和低调作风,“也是符合观者欲在山水画中安妥心灵的审美期待。”(北京晨报记者 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