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达康书记”而为年轻观众熟悉的吴刚,和许亚军都曾是央视银河少年艺术团的成员,后来一个去了人艺,一个去了儿艺。当许亚军已经凭借《寻找回来的世界》大红大紫,观众来信都能用麻袋装时,吴刚还在人艺的舞台上跑龙套。方子春问吴刚:“你心里急不急?”吴刚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我真不急。看先生们演戏,我眼睛都不敢眨,生怕漏了什么。”
“当年林连昆先生就直言:戏剧这行,挣不着钱啊!学员们义无反顾,死磕舞台。”吴刚回忆,一次林连昆(著名表演艺术家,塑造的著名形象有《茶馆》中的吴祥子等——记者注)外出,让学员们自己出去体验生活,回来后让大家一一表述。
听完后,林连昆说:“你们这都是假的,是坐屋里瞎编排的。菜市场里的小商贩、各色人等,只要有心,每个人都是鲜活的,拿过来就是小品中的人物。”这件事被戳穿后,学员们都无地自容,下次再不敢了。
在新书发布会上,已经81岁高龄的罗锦鳞说,自己高中就开始看北京人艺的戏,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中初期,后来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更是看着北京人艺的戏成长。人艺里也有他的老师,焦菊隐教导演课,郑榕教台词课,课外辅导老师有蓝天野等一批人……
“中国话剧到现在已有百年,世界话剧的历史有2500多年。为什么生命这么长?因为话剧能够让观众看到自己的生活。就像莎士比亚讲的,戏剧是一面镜子,让观众在里面看到自己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不管影视怎么发展、VR怎么发展,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这条是我们的生命力。”罗锦鳞说。
方子春记录下的这些人,罗锦鳞常跟自己的学生讲,“这就是教材,看看前辈们怎么做人,怎么做戏”。蓝天野说:“干演员这一行,要是没有点岁月的磨炼,没有点沧桑,还真不行。”
北京人艺有写不完的故事,这本40万字的书也不够聊。方子春的哥哥、演员方子哥笑言,希望妹妹的下一本书能写写北京人艺的菜谱。“我们父亲就是一个美食家,在我们家工作过的保姆,走了之后回去都能开饭馆。艺术家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何况子春从小吃着百家饭长大,哪屋里传出香味,她第一个去报到。”
方子春现在已经很少在别人家吃饭,但苏民家的饭是一定要吃的。“如果大家想知道老一代艺术家是怎么生活的,我告诉你们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人人家里书多;二、几乎每个人除本职工作外都兴趣广泛,可称杂家;三、生活上不讲究,但戏上较劲。”方子春说,“你看餐厅里的字,郭沫若写的,还有很多名人为苏民叔叔题写的字画,让人想起《陋室铭》。这盘子也亲切啊,大概用了30年。在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家里吃饭,我能不胃口大开吗?”
蓝天野接腔:“他们的父亲方琯德绝对是一个美食家,就是自己手艺差。北京人艺的人,在生活上有着各种兴趣,活得有滋有味。”
史家胡同56号的日子,也从来不缺段子。蓝天野年轻时不爱说话,除了吃饭,其他时间一点儿声都没有。蓝天野的儿子蓝苗也不爱说话,据说有一天,家中就父子二人,房间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最终,还是蓝天野认输,发话了:“我说,你出个气儿行吗?”
现在,史家胡同56号的门牌已经换成了20号;不远处首都剧场的大门一入夜,就成了通向艺术圣殿的入口。演戏的人在变,看戏的人在变,但有一些东西,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