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乡村野间,寻访桃源刺绣“老绣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走笔

2018-07-10 10:23:27

  2、桃源刺绣,养在“深闺”人未识

  桃源刺绣市级第四代传承人罗明华是罗巧年的侄女。罗明华说:“那时,我们到处寻找老一代艺人,找来找去,最后找到了我姑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013年,罗明华和丈夫金明辉创办文化公司,经营古玩市场。“很多藏家对桃源刺绣非常看重,想找人修补破损的时候才发现,这门手艺几乎断代了。”罗明华说,也许还有一些刺绣巧手藏在乡野间,独自灿烂,独自终老。夫妻俩决定去找寻老艺人。

  从公路转山路,找了4个乡镇近40个村。听说大山里有一位绣娘还一直在绣,赶过去得到的却是老人去世的消息。听说集镇上住着一位老绣娘,却发现老人耳聋眼花,几十年不曾拿绣针,老手艺丢得差不多了。

  “你还找什么?你姑妈罗巧年就会呀,她年轻时绣花可是一个好角。”父亲无意间得知他们的困惑,指点迷津。

  “哎呀!怎么把她忘了,我小时候就看她绣过!”罗明华恍然大悟。

  夫妻俩立马租车往山里赶。

  老人不在家,正在屋对面的山上采山茶。78岁的老人,腿脚依然有力。

  放下背篓,拿起绣针,老人有些顾虑:“我现在的针法,比年轻时要差些。我可以帮你,但要找个徒弟才行呀。”

  “我这个徒弟怎么样?”罗明华说。

  “可以,可以。”两人相视一笑。

  罗巧年翻出压箱底的老绣品,罗明华购回丝帛与彩线。姑侄搭档,系统研习桃源刺绣的传统技法。

  真正走入桃源刺绣的艺术天地,罗明华越来越惊艳于它的美。“这种美,不染尘埃,带着一种古朴而又倔强的原生态。有专家认为,桃源刺绣针法体系孕育了‘湘绣’,是‘湘绣之母’。其实它与湘绣的区别很大。”罗明华感叹。

  罗明华拿出两件作品,进行了一番比较。

  同样是动物,湘绣构图“真实生动”,有“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而桃源刺绣注重“似是而非”,似狮非狮、像凤非凤,更善于捕捉花鸟走兽玩耍的神态。

  同样是花卉,湘绣构图真实生动,有“绣花花生香”之感,而桃源刺绣则是“花非花”“叶非叶”,更善于表现出植物的情感与神韵。

  同样是景色,湘绣重在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而“桃源刺绣”则重在传承本土文化特色,再现桃源地域图腾。

  “湘绣就像一幅真实生活的画卷,而桃源刺绣更像一幅充满想象的画卷,充满童真与夸张。”翦永胜介绍。

  翦永胜为了收藏桃源刺绣马不停蹄,听说哪里有一幅桃源刺绣精品被外地人购走,便想方设法将其购回。如今,他已经收藏了2000多件绣品。

  2016年春季,翦永胜在桃花源古镇艺术长廊,购置20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将1000多件桃源木雕刺绣展示给游客。同年,他还在桃源县郑家驿、夷望溪等地,建起刺绣传承基地,基地既是培养传承人的免费课堂,也是桃源刺绣民间博物馆。

  2017年5月,翦永胜将桃源刺绣作品带进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作品获“华夏工匠”提名奖。

  罗明华和丈夫也收藏了不少桃源刺绣老作品,其中便有一幅代表桃源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八蛮献瑞》。作品完成于清代,故事取材于距今5000年前的神话传说。相传蚩尤的故乡就在桃源西南方向的大熊山,蚩尤的弟弟们,头上都有两只角,眼睛像牛眼,鼻子像狮鼻,嘴巴像虎口,后人称蚩尤的八位似牛似狮似虎的弟弟为八蛮。

  《八蛮献瑞》几乎涵盖了桃源刺绣所有的艺术风格。

  它想象丰富、似是而非。作品中多瑞兽,多花鸟,但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物,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它构图饱满,有张力。为呈现八蛮英勇的特征,主体图形硕大,充满画面,其他个体陪衬,则裁肢截尾,甚至以留白的方式凸显物象的张力。

  它注重整体,色彩合理。主色调偏亮时,偏暗的用色很是节制;主色调偏暗时,与之对立的色块很少泼墨。

  它气韵流畅,含蓄优美。刺绣中可见平绣插针、错针的结构,流畅地表现不同色彩明暗与冷暖间的变化。

  湖南美术出版社原副社长邹敏讷曾赞许桃源刺绣是“东方的毕加索”。

  “桃源刺绣以夸张、变形、四不像的特点闻名海内外,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原发性刺绣。这幅作品聚焦了蚩尤文化、蛮夷文化、楚汉文化三大文化的特点。”罗明华看着《八蛮献瑞》,眼神中有喜爱,也有遗憾。

  最完整的一幅《八蛮献瑞》绣品被外地藏家收藏,而桃源藏家只藏有几个片段。

  3、代代绣娘,手口相传存芳华

  “桃源刺绣手艺,其实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几乎失传。它之所以还能传承下来,和那些生活在大山深处、依然沿袭着曾经生活方式的老绣娘们分不开。张春桂老人便是一位极有贡献的老一代绣娘。”翦永胜说。

  翦永胜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认识张春桂老人的。

  2016年5月的一天,“嘟嘟嘟”,拐杖抨击地面的声音在翦永胜创办的桃源郑家驿刺绣展馆里响起。

  一位老妇人佝偻着背,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着。展馆的一间房间里,摆满绣架,年轻的绣娘们正在走线。

  “奶奶,您怎么来了?”绣娘万立芬抬起头,惊讶不已。

  万立芬从小跟着奶奶张春桂学绣花。9岁时,她尝试着独自绣一双梅花小鞋垫,可是绣出来的花不像花,倒像一个个疮疤。小女孩失望地将绣布扔开。奶奶微笑着捡起绣布,拿起绣针:“绣花不能急,要慢慢来。”奶奶挑出孙女绣错的针线,细细长长的绣针,连着轻盈的丝线,在缎面上下穿插,慢慢地,一朵小小的梅花就绽放在鞋垫上。

  初中毕业后,家贫的万立芬不得不外出打工。行李箱中,放着绣针和绣线。打工几年间,箱子里便多出了100多件绣品。

  2016年,得知家乡招募绣娘,万立芬毛遂自荐。

  得知孙女专心当绣娘,还带徒弟,张春桂坐不住了:“这也是圆了我的一个梦啊,有更多的人来学是好事啊,但是不能学走样。”

1 2 3 共3页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世界杯半决赛即将打响 四强谁能问鼎

      这恐怕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杯四强最“冷”也是含“金”量最低的一次:法国(1998年)和英格兰(1966年)都只有一次夺冠的记录;比利时和克罗地亚更是从未闯入世界杯决赛。

  • 英格兰门将皮克福德:从不被看好到圈粉无数

      当地时间7月7日,英格兰队在俄罗斯世界杯1/4决赛中以2∶0战胜瑞典队,跻身四强。比赛中,门将皮克福德精彩的扑救,确保英格兰队城门不失。24岁的皮克福德在英格兰队阵中显得默默无闻,但英格兰队主教练索斯盖特对他给予充分信任。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晋江企业家:爱拼会赢,做“世界第一等”

      东海之滨,福建晋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典范“晋江经验”的诞生地。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大潮成长起来的晋江企业家群体,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聆听……

  • 北航郝策:学以致用

      北航本科生最高奖励“沈元奖章”的候选人介绍页面这样介绍郝策,“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校优秀生’‘北京市优秀团员’‘宇航之星’等荣誉称号。三年综合成绩排名1/72,位列专业第一……”。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