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林
大会师 李宝林
从初一到十五 李宝林
联杯酒醇 李宝林
两次手术之后,李宝林仍坚持画画
83岁的李宝林先生,在两次手术之后,现在仍坚持每天全身心投入画画。绘画已经融入血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说,绘画讲究的是“筋骨肉气”,五代山水画家荆浩也提出“生死刚正谓之骨”。“骨”非但指作品本身之技法,亦关乎创作者之人格。画品如人品,画家在作画之外,修身养性,刚正不移,居闹市而心安然,画作自能传递出山水之骨气。
作为现代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之一,因为“不盲目追随时髦风潮”的艺术风骨,以及“用艺术创作弘扬民族精神”,8月26日,他在香港获颁“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
日前,我们专程拜访了李宝林先生,听他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历和感受。
李宝林,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李可染画院名誉院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院长。
1936年生于吉林省四平市。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等大师。1963─1990年担任海军专职画家,作品参加历届全军美展并担任评委。1990年任中国画研究院专职画家、创作研究部负责人。
60年笔墨,60年风雨,可以说,我的一辈子都在画画。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我的人生历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丹青不知老将至,生死刚正谓之骨。
扎根南海舰队
我1958年就读于中央美院,毕业时被邀请去北京画院工作。从中央美院到北京画院,这是大家眼中很有发展前途的一条道路,但我却放弃了,主动要求去南海舰队参军。当时,我受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影响很大,这个画派的艺术家提倡扎根自己民族的生活,表现自己民族的精神。所以,作为热血青年的我,就想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
从北国到南疆,从学生到军人,艰苦而全新的生活从此开启。大海净化了我的灵魂,也造就了坚韧的性格。从军近30年,我在南海舰队工作了14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艺术创作要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在广袤的南海,感受着狂风巨浪的激情、蕉风椰雨的浪漫,我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海的儿女的形象,比如《从初一到十五》、《闽海石城》。鲜活的生活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这批作品在社会上受到了认可。
历史画《大会师》表现了红军1935年会宁会师的历史事件。我军以少对多,在围追堵截下成功会师,最终实现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多么让人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