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他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石油炼化发展进程中——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

2018-11-05 10:54:56

侯芙生 资料图片

  【追思】

  10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侯芙生,这是一个不为一般人所熟悉的名字,却深深镌刻在中国石油炼化发展的进程中。在石油炼化行业内,许多科技人员说:“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和侯院士共事,但我们都是他的学生。”

  斯人已逝,但知识长存。他所主编出版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石化工业》、《中国炼油技术》第三版、《炼油工程师手册》等著作是石油石化行业图书馆的必备书籍,不仅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图书技术进步一等奖,更是石油炼化科技人员的教科书。

  “可以说石化行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侯芙生的贡献。他的人生经历与共和国炼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密切关联。”任职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的董亚峥博士告诉记者,他因为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而与侯院士结缘。

  1950年夏天,侯芙生辞去教师职务,奔赴吉林,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从那时起,侯芙生就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炼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页岩油加工到参与国务院石油化工综合利用规划、全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成立中石化总公司、润滑油行业发展、参与国家重大石化工程技术攻关……石油炼制成为侯老终身从事的事业。

  “直到八十多岁,侯院士仍然亲临生产装置一线,爬上反应器、蒸发塔、加热炉等关键部位,亲自查看。他提的意见建议可靠性、指导性很强,一直得到行业的公认。”董亚峥说,“侯院士的夫人袁亚英将他的照片、日记、笔记等材料捐赠给采集工程项目。在直接接触中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侯院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于石油炼制主要工艺、原理、基本流程,如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等专业知识信手拈来。”

  在儿子侯仲白眼中,父亲对于他们三个孩子来说是小时候的不解和陌生,是成年后的自豪和敬重。“小时候,父亲老出差加班。即使回家也总是学习、看资料到很晚。”侯仲白告诉记者,自己长大后从炼化行业的工具书上看到父亲的名字,从整个行业的历史进程中读到父亲的贡献,才真正懂得父亲的人生。

  “他一直都是典型的学霸,出差日记写得密密麻麻的。”说起一起走过了68年时光的侯芙生,袁亚英饱含深情,“家里的三个孩子几乎是我一个人带大的,我没有任何抱怨,一直支持他的工作。”

  侯芙生的求学路很艰难,小学和中学曾因为学费问题多次失学,也曾因为战争原因肄业开始逃难,辗转多地,最终考入位于福建建阳的暨南大学。1950年,侯芙生应聘到东北石油十厂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5年后即成了工厂的代总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末期,将近70岁的侯芙生,开始学着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编程等工作,是总公司技术干部中最早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人之一。

  1956年侯芙生调到石油部工作,组织制定了用新疆低凝原油生产多种特低凝军用油品的生产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了润滑油生产新流程,组织参与了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制定提出了油化纤综合利用发挥最大效益的规划方案,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7月,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侯芙生从石油部调到中国石化总公司,负责炼油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作。在中国石化工作期间,侯芙生组织参加了渣油加氢处理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针对高桥重油催化裂化、扬子加氢裂化和巴陵己内酰胺等一批装置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多次率专家组深入现场调研,攻克技术难关;参与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中国石化的持续有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侯芙生跨入了资深院士行列,但他仍活跃在生产一线,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侯芙生参与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国家重大咨询课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我国化工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以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课题研究,为国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制定发展规划及政策提供了参考;经常发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方面的学术报告,为我国石化工业的持续有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报记者 张翼)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四十三·一线公安民警用镜...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 引领百姓脱贫致富

    每天早晨4点半,郑永亮准时到种植大棚开始一天的忙碌,6号大棚的卡罗拉需要浇水了,13号大棚的香槟需要打农药了,16号大棚需要通风防霉了……郑永亮每天都要检查每一个大棚的生长情况。“一天之计在于晨。我必须赶在工人上班前把所有情况掌握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郑永亮说。

  • 杨威:教育田野上的“虚拟”播种人

    一名小学生体验完VR课程后在本子上做了小笔记,工工整整的汉字下面还配了手绘图。杨威说,这种时刻让他觉得在VR教育这个领域创业很值得。10月22日,2018年“创青春—中关村U30”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最终,30位创业者从百强中胜出,斩获年度优胜者荣誉,杨威正是其中之一。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