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稳简介:1962年11月生于四川,198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中文系,现任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以及反映抗战历史的《吾血吾土》《重庆之眼》。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在欧洲、澳洲和美洲地区出版发行。
我以为在大学就立志当作家的范稳,当年在中文系一定是个风云人物,没想到他告诉我,大学时他只做两件事:一是踢球,二是写小说。只是一篇作品都没发表过,4年下来,退稿信堆了一纸箱。
大学毕业,如果范稳选择留在重庆,就笃定去当高校老师;另外有一个机会是到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报到。“我听说干地质的人四海为家,踏遍青山人未老。这符合我的兴趣。于是就来云南了。”也许从那时起,他就明确了要在大地上行走,在书房里写作。
在西藏他找到了自己的“延安”
在写西藏题材的作品之前,范稳什么都写,像个没有自己根据地的游击战士。西藏,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延安”。
“转变来自于1999年去了西藏,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仿佛在西藏找到了生命的激情和灵感的触发点。就这样一写就十来年。”范稳不认为这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而是一种召唤,是一次拯救。幸运的是他服从了这种召唤,哪怕为此付出了很多。
“这让我想到了地质找矿。”范稳说,写作其实也和地质找矿相似,对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历史的认识,你先到处跑,然后感觉某个地方有戏了,就扎下去,用各种手段去探明它所蕴藏的文化宝藏。在他看来,西藏及藏民族文化就是这样的一座文化富矿,在云南的各民族,都蕴藏着很丰富深厚的文化矿藏。关键是你如何去发掘它、学习它、表现它。
他的三部描写西藏的作品,《水乳大地》展现了多种宗教、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在一片神奇土地上的交融与砥砺,描写了信仰的坚韧与可贵,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悲悯大地》描写了一个藏人的成佛历史,解析了西藏社会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社会环境和原因;而《大地雅歌》则书写了一段被信仰拯救的爱情和被爱情改变的命运,以及宗教间的对话可能。这三部完全不同的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甚至写法都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它们都是反映我所熟悉的藏区那片土地上一百多年的历史风云。我努力向福克纳学习,试图在一块邮票大小的地方,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范稳说,《大地雅歌》和前两部相比,在风格和价值取向上大体是相同的,在艺术探索上,因笔墨更多集中到藏族基督徒上,他借用了《圣经》的一些篇章的标题形式。
“三部曲”的完成,对范稳而言,意味着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使命。他相信每个严肃的作家都是有使命感的,他感到庆幸的是在自己创作生涯最黄金的年岁,完成了这一人生使命。同时,这10年的写作让他学习到了一种民族文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也改变了范稳的写作姿态,使他从一个找不到根据地的作家,成为一个向大地学习的写作者。
范稳用他缓慢的生活方式和写作姿态,体验藏区的一切。他用一年多时间在藏地周游,再用一年多时间看书阅读,然后才开始写作,这样每部书都要用三四年时间。藏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又涉及到几种宗教的交流碰撞,他不能轻易动笔。既怕亵渎了这片土地上的各路神灵,也有悖于他的写作态度。
他的每部作品都要经历多年的艰辛完成。“藏地三部曲”如此,2014年出版的《吾血吾土》和2018年出版的《重庆之眼》也是如此。
抗战不仅仅是简单的攻城掠地
抗战题材不是个轻松的话题。在写《吾血吾土》时,他最初的定位是“交代体”,交代一段历史,还原一段历史,而不是老实地一下子把历史的问题交代清楚。尤其有的老兵来自西南联大,受过中美军校的训练,并非一采访他就竹筒倒豆子一样全部倒出来。
范稳的采访对象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主人翁赵广陵的原型现在还活在世上,当然在作品中范稳还糅进了其他老兵的人生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