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诗人程川:
阅读与写作像插座与插头通电的一瞬间
从陕西来到四川的90后作家程川,读高中时开始读诗。“在我们那个比较偏僻落后的小县城,我们能读的诗集,都不是很新的作品。但是依然深受影响。”随着阅读的深入,程川开始了自己的写诗之旅。
从阅读他人,到写作自己,经历过怎样的信息、营养的转换?程川说:“阅读能够实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一种禁地,而写作能够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很像是一个插座和一个插头通电的那一个瞬间,这个过程虽然看不到,但是能量的转换是很奇妙的。”
作家李亚伟:
读得少或者偏窄,创作是会反映出来的
32年前,20岁出头的李亚伟把他4年的中文系读书生活,浓缩进一首《中文系》诗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写诗表达方式,语言纵横捭阖,没有矫饰。
4月18日的分享会上,李亚伟说,当代写作者有很多类型,但都离不开阅读。“不读,读得少或者偏窄,你的创作是会反映出来的。有的诗歌爱好者,只读古诗词,有的只读纳兰,唐诗宋词都没有好好读完。读完他的作品你会发现,某些写得好的,也只是沧海一粟。”
还有那种时髦性阅读,“我的一些朋友,有段时间腋上始终夹着一本诺奖获奖者的书。我说句坏话,从创作角度,你不是一个开阔的阅读者,肯定就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写作者。”
作家蒋蓝:
对纸上书和大地书进行心证,书就读通了
诗人蒋蓝在散文界突兀式崛起,形成了一道炫目的应接不暇的奇景。他的文本、文体和身手,被一些作家同行命名为“超级写作”。
蒋蓝最近在搬家,累得筋疲力尽,因为书太多。“我一直在做笔记,做了十几年,一般读的书都要做笔记。”蒋蓝分享,这个习惯很有用,它可以强化你的记忆力。“我采访了很多学者,你会发现特别强的学者,往往能把纸上书和现实之书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他们绝不是书呆子。我们以前传统的读书人,读到最后能够倒背如流,但是有什么用呢?读书有个实证的问题,把纸上的书和大地的书进行实证,这两本书读通了,通过你心证的书,你很难忘记,它全是活的。这样的作家通过这样的读法,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鲜活的,一定是言之有物的。”蒋蓝说。
作家凸凹:
只有阅读,才能打通各种文体的关节
凸凹既是诗人也是小说家,在他看来,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肯定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没有阅读非常的投入,就没有很好的产出。阅读也只是投入的一种,它还需要体验、经历乃至行走等等,包括自己另外的一些付出,总体的投入才有写作的产出。作为一个写作者,一定是个阅读者,不管阅读的是什么样的书籍。我以前是写诗歌的,作为诗歌的在场者,后面转向写小说。在写作之前,我要读很多小说,古今中外很多很好的小说,如果你不读,你就不在场,真的就是无知者无畏。读了之后你才能够有自己写作和艺术水准的坐标,写作驾驭的时空坐标。从阅读中才能知道自己,才能知道世界。也只有阅读,才能打通各种文体的关节,在自己的世界里行走。”(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实习生 刘可欣 摄影 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