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闫树军:记述民族复兴足迹是一份庄严的责任

2019-08-10 08:03:51

  直到18岁那年,闫树军考上了长沙炮兵学院,他迫切地希望利用军校放寒假的时间,可以到北京转车回老家的机会,去亲眼看一看天安门。

  “我还记得自己走出北京火车站时候的激动心情,几乎是一路小跑,从车站一路打听,一路走到天安门,皮鞋把脚都磨破了,可当我站在国旗下敬礼的时候,那份庄严与神圣,至今记忆犹新。” 闫树军回忆,“当时,我面向着天安门城楼,站在国旗下,以标准的军姿足足站了20分钟,心中有对伟人的崇敬,有身为军人的骄傲,这是我第一次对祖国、对领袖、对天安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那一次是1985年的寒假,没能在第一次见到天安门时,留下一张照片作为纪念,成为闫树军心里的遗憾,可那个时候,他也没有想到,未来的很多年后,他几乎每周都去天安门,密集的时候,甚至每天都去天安门广场上拍照。

  坚定的信仰能给予人力量。在军校的学习,让闫树军对于领袖,以及老一辈革命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革命历史全面和系统的学习,也坚定了他心中的信仰与追求。

  1987年,军校毕业后的闫树军幸运地被分配到北京市平谷某部,“从军校到北京的那天,我以为去看天安门的机会来了。”闫树军说,可没有想到,平谷属于北京郊区,距离天安门很远,接他的车,并没有选择从长安街行驶,第二次看天安门的愿望,就这样“泡汤”了。

  身在距离天安门70公里以外的远郊区,闫树军并没有太多机会去看天安门。但自从1988年1月1日起,天安门向普通民众开放,心心念念惦记去看天安门的闫树军,也借着在部队宣传科工作,每周都要到北京送取电影胶片的机会,跟司机商量,从天安门前路过。“一周往返北京两次,我就能看到两次天安门,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闫树军说,“心满意足的仰望和崇拜,让天安门的形象就这样根植进了我的心里。”

  整日泡在史籍中

  酝酿撰写《天安门备忘录》

  199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是看一看天安门,已经无法满足闫树军的心理了。“那一年,我有了新的想法,我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天安门,了解它的历史与文化。”可让人惊喜的是,有了想进一步了解天安门的想法,闫树军的学习机会也来了。1991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招文化干事,闫树军想都没想就报考了,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考取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工作管理系的文学创作班。

  “刚到文学创作班的时候,我一点目标都没有,没有写作创作的经验,学习难度非常大。”闫树军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不知道该干什么。但就在迷茫的时候,国家图书馆(当时名为“北京图书馆”)打开了闫树军学习和成长的大门。

  “进图书馆看书吧。”这样的想法从一开始,闫树军坚持每天上午十点半,就准时走进国家图书馆学习,看史志。厚厚的史书,竖排版,为了方便阅读,闫树军就自己带一根小木棍做参照物,从右往左看。“那时候,图书馆中午还有一个多小时的闭馆时间,工作人员要吃饭休息。”闫树军回忆,刚开始的时候,他也乖乖地出来,在门外等,但因为每天都去,认识了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看他每天都来,看书认真又仔细,就默许了他中午也可以在图书馆里看书。

  就这样,闫树军坚持每天到图书馆里来看书,学习,风雨无阻,时间持续了一年,记录的读书笔记也有几十本之多。“那段时间,我看书,看微缩胶片,甚至翻阅上海《时报》的历史档案,查阅康熙词典看《日下旧闻考》等古书。”闫树军呕心沥血地学习,整理和收集了大量史料和素材。

  “通过阅读史书和不断学习,我萌生了撰写《北京著名文物史料备忘录》的想法,想把自己了解到的天安门、中南海、钓鱼台、玉泉山等地的史实和故事都记录下来。”闫树军的写作计划和想法非常活跃,各种素材在脑海里等待分类和输出。

  1993年,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闫树军,被调到距天安门最近的一所军事院校——后勤指挥学院,“由于工作节奏比较集中,我有了些业余时间,进行不断学习和创作。”闫树军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先后写了《天安门历史档案》《中南海历史档案》《钓鱼台历史档案》等四本书。

  这些文稿的出版,极大地鼓励了闫树军。随即,他就将《天安门600年》一书的框架也搭建起来,部分章节内容也进行了细化。

  “要说遗憾。也有很多。”闫树军告诉记者,从1992年开始,他就开始十分注意关于长安街、天安门相关图片资料的收集和备注。可在1987年到1992年之间,由于条件有限,他个人的很多与天安门有关的影像资料就没有保存下来,甚至有的都没有机会留下影像资料。

1 2 3 4 共4页

来源:中工网——《劳动午报》
编辑:贾慧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600米高空之上 ...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大学生村官逐梦高原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缪敏:不服输的“拼命三娘”

    “在我们村,女娃儿一般上学上到能干活就不上了,我们家是当时村里唯一的例外。”1974年,缪敏出生于重庆市北碚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与别家不同的是,她家三兄妹都读到了毕业。经过3年师范学习,缪敏成了一名教师,回到村小任教。

  • 意大利华商杨胜丰:在世界时尚之都做大服装生意

    2001年,25岁的温州年轻人杨胜丰远赴万里之外的意大利做服装生意,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受到国内电商快速发展的启发,他同生意伙伴开始利用互联网谋求新发展。回顾多年的从商经历,杨胜丰说:“服装这个行业是一本厚厚的书,一定要读透,不然会亏得一塌糊涂。”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