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杨作军:拥有国家专利的脱水工
//www.workercn.cn2013-11-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坚忍不拔的种子才能破土发芽,刻苦钻研的人才能取得更多成就。”这是杨作军常说的话

拥有国家专利的脱水工

中工网特约记者邢生祥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各种发明专利、创新成果、技改成效谱写了一名普通工人的不凡业绩。

  他,27年如一日坚守在海拔3100米的锡铁山铅锌矿,将自己的人生梦想和追求寄托在企业的发展中。

  他,一个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勤奋好学,不断钻研,成为高级技师,自主设计的“陶瓷过滤机排水系统”等获得国家级3项技术发明专利。

  他叫杨作军,是青海省享受国务院技能类津贴的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脱水车间脱水工。

  一

  海拔3100米的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前身是一个选矿厂,1986年正式投产。投产时恰好在寒冷的冬天,新的机器设备运行尚不正常,人与机器需要相互熟悉、相互磨合。刚刚参加工作的杨作军,面对当时运行尚不正常的设备,对机器设备、工艺流程近乎痴迷的他,时时处处学习讨教,天天泡在车间,整天整夜不回家,将厂房当成家、把冰冷的机器当作亲人……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杨作军对脱水车间的工艺流程倒背如流,对设备型号与检修日志如数家珍,很快成为技术尖子,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到他手里几分钟就能“搞定”,从此杨作军的名字变成了“杨老大”。

  “于不疑处质疑,于无事时找事。”对技改创新着迷的杨作军,心里总是装着上百台的机电设备和阀门,设备每天运转的情况不停地在他脑子里过电影,在设备运转维修工作中,他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有“病”的设备他关心,“亚健康”的设备他也关心;职责范围内的事他关心,职责范围外的事他还关心。

  二

  改革创新的道路从来就没有平坦过,面对有人“又不是技术人员,玩什么技术创新”的议论,杨作军却很坦荡地说:“我就是一名最普通的工人,但就是想让看不起我们工人的人,通过我们实干创新取得成果,看到我们工人兄弟挺直的脊梁。”

  2004年,脱水车间引进了最先进的过滤设备——陶瓷过滤机,但引进的设备“水土不服”,在地处高原、大气压强低的锡铁山根本无法正常运行。厂家来了两名工程师经过20多天的技术处理却没有见到任何效果。

  厂家的工程师走后,杨作军查资料、想办法,经过昼夜连续奋战,从过滤机原理入手,重新设计改装陶瓷过滤机排水系统,降低了电耗,还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年节约设备使用、减少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以上,并获得国家专利。

  “一粒坚忍不拔的种子才能破土发芽,一个乐于钻研的人才会取得更多的成就。”这是杨作军常说的话。在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上,他是一个不放过任何实践机会、不轻弃任何“突发灵感”的人。作为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第一负责人,他先后主持了大大小小10余项,这些技改项目曾多次受到国内外同行及专家的赞扬。

  三

  “我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杨作军说,为了帮助职工尽快掌握选矿脱水的工艺流程以及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技术,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年轻工人。

  每次维修设备,杨作军都没有忘记在实践中向职工传授技术,使他所在脱水车间不仅成为培育人才的学校,也是输送人才的基地。经杨作军的培养,先后有14名工人成为技师,有几十人走上企业管理工作岗位,部分员工还走出锡铁山,在兄弟单位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中坚和企业负责人。

  “学习成就梦想,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开创未来。”已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向学习型技术工人转变、从劳动型职工向知识技术型职工转变的杨作军说。

  2011年他荣获青海省“工人技术明星”称号,并且成为青海省享受国务院技能类津贴两人中的一人。

  前不久,他又自行设计了一个项目,通过实践证明可以大幅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设备运转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修费用,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