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终于搭上了振兴杯的“末班车”
孙建东:石油工人怎样成为“技术达人”
1999年,他是采油队的倒班工人,起早贪黑奔波在油田最艰苦的岗位,干着苦脏累重的活。他常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累得倒头就睡,梦里的自己穿着整齐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
2013年,他是中原油田信息中心的课程开发员、中国石化干部管理学院的PPT制作课程老师,并代表河南省参加第九届振兴杯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的比赛。
他叫孙建东,今年34岁。他说:“这是我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振兴杯全国赛。35岁就没有参赛资格了,希望这一次能留下点足迹。”
“改变我命运的是振兴杯”
孙建东第一次与振兴杯结缘是2006年,那也是他命运开始改变的一年。那一年,振兴杯第一次设置了多媒体制作员这一工种的比赛。为了选拔优秀的技术人员,团河南省委动员当地各级团组织进行选拔、培训。孙建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中原油田的选拔。“当时我们油田选了100多人进行三个月集训。每月定期考核,一批批淘汰。我因为熟悉办公软件使用技术入选,但一打听,其他很多选手在省里、甚至全国都拿过奖,我这个一线工人是个‘纯草根’”。“前两次月考,我都是勉强挤进去的,特别紧张”。
学历不高,经历不足,孙建东能做的只有比别人更努力。回想起那三个月的苦练,他说自己就是在拼命:“当时压力很大,一边要上班,一边要训练。早上6点半出发去油井,回到家已是晚上6点半。油井的工作强度很大,一天下来人非常疲惫。但是,再累我也会坚持训练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没办法,我要抓紧提高技术水平才不会被淘汰。”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孙建东终于在最后一次考核中脱颖而出,并成功代表中原油田取得全省第5的好成绩。
全省第5名,虽然不足以让孙建东晋级振兴杯全国赛,却足够改变一个油田工人的命运。从赛场回来之后,厂里很多人开始在传“咱们厂有个工人小孙,电脑厉害得很”。于是,小孙开始了他的“帮忙生涯”——先被借调到厂机关,后来再到局机关,孙建东每天的工作是帮大家做汇报用的PPT.从2006年到2008年,他一帮就是3年。“3年时间,粗略算下来,平均一个月能做10个PPT.最多的时候一晚上做4个”。小孙初步实现了自己“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梦想。
出书授课 工人小孙变身“孙老师”
“没有定性是可怕的。”小孙说,“被借用的3年,我过得不太安心,总是不知道第二天别人还需不需要自己。”2009年,他结束了3年的“借用生涯”,被派去内蒙古做油田的政工组长。
茫茫的戈壁滩,孙建东坚守了两年。“我们的驻扎点离蒙古国只有45公里。方圆百公里没有人烟,只有十几个同事。大家开玩笑说,见到母猪都是双眼皮”。
环境的艰苦磨砺人的意志,孙建东在戈壁滩沉淀了自己。工作之余,他在网络论坛免费开课,在线讲授PPT制作技巧。回忆起这段在网上做老师的经历,他乐在其中:“当时我的课是最受欢迎的,最多的时候一晚上有160多人听课,很多学员和我成了好朋友。”
学员的学习热情让他看到了当初的自己:“有个来自呼和浩特的阿姨,70多岁了还跟着我学做PPT.我很好奇,一问才知道原来她热爱摄影,想通过PPT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初我也是因为兴趣才坚持下来。”
两年时间,孙建东还将PPT制作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并在2011年出版。回到河南,孙建东被安排在中原油田信息中心培训科工作,工作内容是研发课程、组织讲课。他还是中国石化干部管理学院唯一一个“普通工人”身份的讲课老师。“讲课结束后,听到大家的掌声,我很开心。那一刻,我觉得这么多年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振兴杯全国赛
孙建东把参赛这件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振兴杯设置多媒体制作员的比赛环节一共才3次。2006年,我拿了全省第5名,没有入围;2007年,规定前年全省前5名不能参赛;2009年,我被派去内蒙古工作。这一次是唯一的机会了。”
谈到这次比赛情况,他说:“这次多媒体设计的主题是‘同心共铸中国梦’。设计上,我采用了中国红来表达主题。很多选手都使用红色,但是我使用了中国红的标准值。由于我平时留意,就记下来这个数值,也算是一个小心思吧。”
孙建东对梦想保持着脚踏实地的态度:“我的目标都是很小的,例如今天学会一项新的技术,就是一个进步。我有自己的梦想,比如参加振兴杯。但是我知道梦想只是指明方向,剩下的需要脚踏实地去实现。” (朱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