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冶金人”的不凡追求
//www.workercn.cn2013-12-0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冶金人”的不凡追求

——记太原科技大学冶金设备创新团队

    10年时间,太原科技大学冶金设备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重大基础理论项目20余项、SCI以及EI检索文献200余篇、建立了教育部重型机械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一个个科研硕果得到专家的认可、一批批生产线投入钢厂推广运用,由太原科大“冶金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渐渐勾勒出不凡的理想和追求。

    “为中国冶金设备全面国产化出把力”

    轴承是现代化轧机的核心部件之一,但是非常容易损坏。世界著名轴承企业SKF公司和著名轧机设计制造企业SMS公司一直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而太原科大冶金设备创新团队通过将近五年的努力,在2003年创造出新型的轴承载荷分布均匀的新型轧机机构,并将其运用在宝钢2050热连轧工作辊组合轴承的延寿治烧实践中,使轴承的使用寿命延长了3倍,从根本上缓解了轧机轴承烧损的世界性难题。

    在“延长大型轧机轴承寿命研究”取得成功后,太原科大冶金设备创新团队又把目光投向了成套的大型设备的设计研发。

    团队成员孙斌煜教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感慨万千:“设计制造一台剪板机,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可谓困难重重,技术不成熟、条件的局限都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困难。”经过不断试验,太原科大冶金设备创新团队终于在2005年设计制造出一台可以轻松剪切3米宽、50毫米厚、长度6~18米钢板的装备,并能够在轧钢生产线上高效运行,剪切精度高于国际水平,钢板成材率也提高了3%到5%.另一位团队成员李玉贵教授自豪地说:“这项科研成果打破了德、日公司对此项技术的长期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大型滚切剪机成套技术与装备全部知识产权的国家。”

    短短10年时间,太原科大冶金设备创新团队接连拿到了三个国家级科技奖项,从研究大型轧机轴承到制造剪板机,再到设计制造整条轧钢生产线,这群“冶金人”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正如他们所说:“我们只是想为中国冶金设备全面国产化出把力。”

    “产学研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太原科大冶金设备创新团队与太重集团联合研发的“一种空间机构的钢板滚切剪技术与装备”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型宽厚板矫直成套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系列的成果和奖项,为企业和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也让企业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光明前景,坚定了双方产学研全面合作的决心。

    学校团队承接的大型成套设备研发、制造项目有28项与太重集团合作。团队负责基础理论和设计,太重集团负责生产,双方良好的合作,保证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实用性,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与此同时,双方还开展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十年来,团队为太重集团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太重集团的工厂为团队的教授和研究生们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室和科研设施,太重集团的部分高级工程师也在团队里兼任研究生导师或副导师,共同努力培养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太重集团的领导不无感慨地说:“企业有钱去支持大学的科研,前提是它能带来切实的经济回报,周期越短越好。但是科研进度及其效益难以精确估算,缺乏实力、不能相互信任是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难以深入持久的重要原因。与太原科技大学冶金设备创新团队合作将近10年,他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的对科研的热忱,他们的科研实力和谦逊态度,使得我们确信与他们的合作一定能双赢,事实也是如此。”

    对于双方如何能保持多年的合作,太原科技大学教授、现代轧制技术与装备学科首席带头人黄庆学说:“这些年我们的产学研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要确实能为他们提高经济效益。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同样也要考虑对方科研力量的特点,通过优势互补和在利益面前适当让步,最终实现共同进步。”(邢兆远 李建斌 晋浩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