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永争:大山相伴的探宝人(图)
//www.workercn.cn2013-12-09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工作中的王永争一丝不苟。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讨饭的,细看是找矿的。”这是对地质勘探工作者形象最贴切的比喻,这群人被称之为为祖国探寻能源宝藏的人。

    近日,记者坐车经过绵延山路,来到位于洛宁县下峪镇的矿区,走访了一位常年在大山深处辛勤勘探的寻宝人——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王永争。

    48岁的王永争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地质系矿产地质勘查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该队工作。27年的地质勘探生涯里,他先后参与或主持了豫西、豫北、内蒙古、云南等地的铝土矿、金银铅锌多金属矿、铜锡矿及非金属矿近百项勘查工作。2008年,他来到洛宁中外合作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在生产探矿中,发挥自己的地质专业特长,提交了该地区月亮沟矿区生产勘探报告,为公司新增资源储量500多万吨,银、铅、锌金属量均达到大型规模。

    王永争中等身材,性格开朗。他笑着对记者说:“我对自己的总结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再到农村。”王永争说,自己是出生在农村,考上大学后到城市工作了,谁知道工作仍在山区。他笑称自己的工作是“带薪度假”:天天在大山中奔走寻矿,好比在山中旅游,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还给发工资。

    但是这种“待遇”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王永争说,自己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野外生活,且常常会遇到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从1986年大学毕业拿起地质勘探锤时,他就从未想到过放弃:“主要就是交通不便利,其次是生活比较枯燥无味。过去,山区里面通信各方面都是很欠缺的,最近两年好一点了。以前,基本上就是白天干完事以后,晚上你除非在驻地整理资料,其他的任何娱乐不可能有。”

    日出而作,在深山中叩击岩石进行勘探;日落而归,在农家宿舍里整理地质资料。这就是王永争日常的野外生活。“记得那时候在水比较匮乏的山区干活,路过百姓家想找口水喝,都是喝的农家吃面条剩下的面汤。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当时我们在宿舍旁边挖了个水坑蓄雨水,然后撒点漂白粉就直接做饭、饮用了。”王永争说,“你看我每次笑都不敢张太大嘴,主要是牙难看,又黄又黑,可能是喝雨水多腐蚀的。”

    记者跟随王永争,坐冲锋舟来到该地区的沙沟矿区,看到依山而建的现代化办公楼、宿舍楼,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在矿井里工作着。王永争告诉记者,这里过去上山没有道路,这路都是勘探队员一步一步踏出来的。来到矿井口,记者随便拿起一块矿石,王永争都能很专业地说出这块矿石所含的成分。王永争说,今年在月亮沟的生产勘探报告中,他引用国外的三维软件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并得到认可,这在河南省应用属首次。

    王永争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和家人长久默默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一家三口可以说是分居在三地。我常年在洛宁,老婆在郑州,女儿在北京上大学,基本上一年只有春节时才能聚在一起。我最遗憾的两件事就是父亲去世时,我却不能陪在身边。在探矿人眼里,项目报告就是命,比啥都金贵。父亲去世时,正赶上参与一报告的编写,时间比较紧,我只是回去匆匆看了一眼就赶回项目工地了。另外就是对女儿的愧疚,现在女儿读研究生了,我只参加过她三次家长会。不过回头想想,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三次: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和高中升大学。”

    谈起王永争,队友们和领导对他的敬业精神都是赞不绝口。该队队长秦跃海说:“王永争是杰出的一个,这样的人是我们地质勘探工作里面最需要的。就是勇于实践,善于思考。业务能力突出,敢于实践,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陈微娴 卢键)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