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梦·劳动美 寻找最美一线工人」
“第32次尝试”
中工网记者 高柱 中工网通讯员 孟祥 林吴润
人物检索:申永代、王杜刚,攀钢集团攀钢钒炼钢厂板坯连铸作业区区域工程师,第八届国际网络炼钢大赛首轮比赛东亚-大洋洲地区企业组冠军。
“第一次参加比赛就能得冠军”、“俩选手还是80后”…… 连日来,攀钢集团攀钢钒炼钢厂职工申永代、王杜刚获得第八届国际网络炼钢大赛首轮比赛东亚-大洋洲地区企业组冠军的消息在攀钢职工中津津乐道。
申永代和王杜刚同时于2009年参加工作,都是攀钢钒炼钢厂板坯连铸作业区区域工程师,一个负责生产和工艺,一个负责质量和培训。2013年,两个并不熟悉的“80后”,因一项全球性赛事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参加第八届国际网络炼钢大赛。
由于攀钢是首次参赛,因此,对于比赛的网络炼钢模型,申永代和王杜刚没有任何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9月下旬,申永代、王杜刚和其他选手奔赴鞍山,在鞍钢集团接受了为期5天的专业“集训”,这让他们对网络虚拟炼钢有了初步认识。
北京时间11月12日20时,东亚-大洋洲赛区的比赛正式打响。24个小时不间断比赛,32次有益尝试,申永代、王杜刚凭借第32次尝试一举夺魁。
比赛开始,两人打开操作界面,“一份用于斜拉桥钢索的高强钢线材订单”摆在他们面前:要求参赛选手使用在线连铸模拟生产程序浇铸出符合表面质量、内部质量的合格铸坯。两个搞板坯连铸的区域工程师,却遇到了一道浇铸方坯的题目。他们坦言,“当时,能比出个什么成绩,心里还真没底”。
第1次尝试,他俩将拉坯速度设定为4米/分钟、冷却水流量0.8公斤/公斤钢、结晶器振动振程11毫米……结果铸坯内部产生了夹杂,一切努力白费。第2次尝试,他们将拉坯速度提升至5米/分钟,但情况更糟,出现了漏钢。 第3次、第4次、第5次……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失败了。但二人失败一次总结一次,终于,11月13日凌晨2时许,第8次尝试成功了,炼出了合格铸坯,但吨钢成本却高达104.68美元。
在随后的尝试中,他们想到了通过改变工艺的方法来降低吨钢成本。思路调整后,直接将吨钢成本在第8次的基础上降了66.24美元。
就这样,一人关注切割量,一人关注流量变化,随时通气,及时调整。13日15时,第31尝试成功,申永代、王杜刚终于提交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成绩——62.64美元/吨钢。可他们认为成本依然没有降到最低。
在对前面31次的尝试进行总结时,两人发现,要降低总的运行成本,关键是缩短总的运行时间,因为每分钟运行时间费用为100多美元,电磁搅拌每分钟影响成本1.2美元,温度每上升5摄氏度则影响成本10美元。
第32次尝试,是最后一次尝试,他们把重点放在缩短总的运行时间上。提前开浇、加快换包……当他们把时间节省40秒时,吨钢成本相应降低了近0.5美元。
18时30分,他们提交了62.16美元/吨钢的成绩。“当时感觉这个成绩应该比较靠前,但没想到会是赛区冠军。”申永代说,更让他们惊喜的是,这一成绩还是5个赛区的最好成绩。“笑到最后的笑容才是最灿烂的。”他俩说,这个“世界第一”只是暂时的排名,明年2月,他们将代表东亚-大洋洲赛区1200余组参赛人员,前往欧洲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世界钢铁协会总部参加决赛。
大战一触即发,而留给他们的备战时间已经不足3个月。“春天花会开”。2014年的春天,期待他们捧回决赛的世界冠军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