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电视台做读书节目是件挺拧巴的事儿。”李潘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可我就是有这样的情结,感觉特愉快,特有成就感。”说到这里,她神采飞扬,声音也提高了一个八度。
面前的李潘,干练的短发、清瘦的脸庞,灰色开衫、薄纱围巾。电视读书节目,是她一生不能割舍的情缘。
1996年,抛却成都安逸的生活,她只身北上,在央视与同事共同创造了《读书时间》的“黄金五年”。2007年,她公开竞聘《子午书简》制片人,只为恢复央视唯一的读书栏目。2010至2012年,她组织举办“书香中国”大型阅读晚会。现在,她仍在努力尝试让《读书》影响更多人……
在电视上讲读书?这条路注定不好走,这不像新闻、娱乐类节目,本身就难以吸引广泛的受众。最早的《读书时间》走的是小众的精英路线。在没有收视压力的上世纪90年代,曾辉煌过一段时间,然而伴随着传媒市场化的大潮,由于收视低迷等原因走向了终结,自此,央视也再没有了读书节目。
此时的李潘在《半边天》做主持人,她曾经的梦想——与读书节目长久相伴,也一度随着《读书时间》的停播而终结。直到2007年,《子午书简》向全台公开招聘制片人,李潘才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我当时就怀着这样的野心,觉得要恢复读书节目。”李潘坚定地说,“一个国家电视台,不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
在李潘手中,《子午书简》从一个朗诵节目变成了读书节目,并在2011年改版为《读书》。事实上,恢复读书节目的过程一点儿也不轻松。与10年前《读书时间》终结时相比,李潘用“更加残酷”来描述当下读书节目的生存环境。收视考核、电视台内部竞争、娱乐化倾向等都给读书节目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和挑战。
在经历了“书摘朗诵”、“三人评书”等节目形式的探索之后,李潘决定转变思路,通过嘉宾访谈的形式来讲读书。
“读书与人生”是新节目的定位。李潘说:“一个人读过的所有书是一块块石头、一层层台阶,让你成为今天的你。”而在人生中谈读书,观众愿意看也更容易体会读书的意义。
要做到这一点,嘉宾的选择就至关重要。对此,李潘也有严格的标准——“要真的喜欢书,也读过书,不一定要很多,但他读的书真正化为了滋润他的养料”。不论是演员张译,还是草根名人朱之文,李潘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书于人生的意义。“让老百姓看到了读书的有用、有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然而,读书节目毕竟比较小众,这样的节目要生存下来,仅靠日常的播出并不够,还需要特别策划的节目和活动来提升影响力。今年4.23读书日,《读书》推出特别节目《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呈现了书在不同人物身上释放的文化气质与社会责任,以此传播书对人生的正能量。此外,每年暑假针对青少年推出的《我的一本课外书》特别节目也为《读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
1997年,李潘到法国访问,见到了资深读书节目的主持人贝纳尔。毕沃。看着白发苍苍的毕沃,她第一次梦想要跟读书节目相伴到老。如果说那时的想法只是一种浪漫情怀的话,如今她的坚持更多的源于一份想要把真正的好东西分享给更多人的渴望。
“在这众声喧哗的时代,应该有阅读的声音,告诉大家还有读书这样一种使精神富足的方式。这就是读书节目的意义。”李潘平静地说。(王晨子)
水手杨金国获国际海事组织最高奖 | 2013-12-09 |
孔令超:智擒歹徒 | 2013-12-09 |
汪勇:小“片儿警”大能量 | 2013-12-09 |
陈彩凤:“干公安就不能怕得罪人”(图) | 2013-12-09 |
嘎发:雪山深谷搭起“绿色天路”(图) | 2013-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