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覃克寅深入隧道检查安全隐患(记者 潘锦/摄)
2013年12月24日,娄邵铁路张家湾隧道入口的1700余米深处,刚进行过爆破的施工现场,还迷漫着一股硝药的味道,清理泥土的挖机和运输车在有条不紊地作业。
身穿蓝色工作服的80后小伙子覃克寅拿着手电筒,在工地现场检查安全隐患,指导工人施工。
覃克寅是广西贵港人,常年随着工程的变化,远离家乡,远离公司的办公楼,肩负着远方的期望,天南地北到处跑。虽然他大学学的是工程力学,与现在所从事的隧道修建工作无太大关联,但他并不认为,这会制约自己的发展,“只要用心,不消极对待工作和生活,就能实现自己的”隧道梦“。”
承载期望戴着黑框眼镜,覃克寅斯文的外表下有着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在他印象中,大学毕业进入工地的第一年感觉异常艰苦,但收获也很大。
覃克寅2008年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进入中铁25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工作。第一站就是跟着师傅们在广西修建古榄隧道。
隧道地处偏僻,离镇上有30余公里。覃克寅来到这里时,项目工期已严重滞后,工友们都在加班抢工期。即使偶尔闲暇,大家也不会太注意他这个小年轻。
“一切只能靠自己。”覃克寅对此感受颇深,他清楚地意识到,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积累经验,做好吃苦的准备。
工地上没有网络,有时连手机信号也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他常会骑着摩托车跑到几十公里以外去请教师傅。覃克寅说,他很珍惜得到的这份工作。
覃克寅家中有兄弟姐妹4人。在他们村里,当年仅有4人参加了高考,他是唯一的幸运儿,也成了村里的荣耀。身上承负着众多期望的覃克寅觉得,不努力工作,在事业上做出点成绩,是无法面对父老乡亲的。
“只要有平台,就会有发展的机会。”覃克寅告诉记者,搞工程,是很闷的。他们的工作,不仅住得偏远,而且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要面对新情况,按工期调整工作计划。
那段时间,覃克寅白天在工地干活,闲暇时就看书查资料补习专业知识,逐渐从“生手”变成了“熟练工”。
虽然工资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因为吃住在工地,且没有太多的时间外出消费,本来就很节俭的覃克寅还是在一年内还清了上大学的2万元贷款。
压力突围古榄隧道的顺利修建,也让覃克寅在隧道修建方面逐渐站稳了脚跟。覃克寅说,铁路建设工作流动性大,这几年,他随着项目,先后去了广西梧州、江西赣州、湖南娄底等地工作。
2010年10月,覃克寅被调到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修建张家湾隧道。这是一条设计时速为200公里的双线隧道,全长3064米,是娄邵铁路的控制工程和难点工程。
采访中,不少参与这条隧道修建的工人告诉记者,修建完这条隧道后,除了海底隧道和地铁外,基本上所有的隧道都敢去修建了。
张家湾隧道穿越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断层破碎带较多,这些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风险。覃克寅来到该工地时,被指定为技术负责人,从事技术方案的设计和现场部署管理工作。
“当年的第一场大雪就给我狠狠地上了一堂课。”覃克寅说。
隧道在一个离乡镇5公里的山沟沟里,交通不便。大雪封山,临时修建的道路几乎全部瘫痪,不说水泥、石材等建筑材料,就是油盐柴米等生活用品都进不来。
覃克寅就和工友们蜷缩在简易的工棚里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取暖,等待着冰雪的融化。“天气很冷,无法施工,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这等待的七八天时间里,很焦急也很无奈。”覃克寅说。
好不容易冰雪融化了,波折却并没有停止。2011年1月13日,覃克寅与工友一起在开挖张家湾隧道25米后,隧道内部出现了拱顶下沉。巨石、泥土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覃克寅的压力升到了极点!
覃克寅坦承,当时是有点懵了,这是他第一次面对这种突然而来的事件。但技术上比较稔熟的他,还是迅速制定出了解救方案,采用地表注浆、洞内加强防护等措施,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覃克寅说,解救方案的快速制定和有效实施,就得益于平时知识的积累。
在工棚里,覃克寅介绍这个事情时,脸上并无波澜,但这番轻描淡写的背后,是这个年轻人的难忘记忆。毕竟那一年,他才26岁。
梦想不变如今,在克服了岩溶、突水、突泥等困难后,张家湾隧道再过2个月就要贯通了。那时,覃克寅的工作履历上又会添上闪亮的一笔。覃克寅说:“这将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时刻,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术。”
2013年,覃克寅荣升为该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长。“算是从”市场经济“进入”计划经济“吧。”他说,现在更多的是负责工程进度和施工计划的报批、审批,虽然繁琐,但生活比较有规律。
尽管职务与工作地点不断更换,但他的“隧道梦”一直没变,修建安全和高质量的隧道就是他的事业。“只有把一个一个的项目做好,才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覃克寅告诉记者,他很喜欢公司的这种工作环境,比较理想,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都有展示才能的平台。
当然,他现在也有一件“不理想”的烦心事。他朝项目部四周指点了一下,略带羞涩地说,在这山沟沟里工作,谁愿意做你的女朋友?个人问题成了他的“心病”。
来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工作已3年了,覃克寅只回过两次家。但每次回家,父母都在催促他早点成家,村里的同龄人早就成双成对了。“现在,还真有点不敢回家,不敢跟父母亲打电话。”覃克寅说,不管在家里,或是在电话里,自己的个人问题都是父母第一件要唠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