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记者 杨潇慧
在奉贤南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外,几乎每天清晨总会看到排长队。是看什么大专家吗?排队的人异口同声:“我们要预约B超室的姚医生。 ”“姚医生看过,我们就放心了。 ”
这位姚医生,名叫姚巧兰,是位普通的社区医生。但20多年来,她创造出了令同行惊叹的业绩,凭借一双 “火眼金睛”,检查出各类肿瘤病人1300多例,其中早期癌症病例300多例,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火眼金睛:“这是我做医生的责任。”
2008年12月,57岁的南桥居民老徐因淋巴结节就医。姚巧兰经B超发现他颈部有几粒一厘米左右的淋巴结,判断为恶性,建议他立即做淋巴结穿刺病理检查。老徐将信将疑,到市区几家医院做了检查,医生都诊断他没有淋巴结。老徐非常生气,特地去责问姚巧兰:“癌症是能随意诊断的吗?一个社区医院的小医生,没本事就不要瞎说! ”面对老徐的指责,姚巧兰一点也没生气,她一边劝说老徐,一边联系医院,亲自带他去肿瘤医院复查。经过穿刺病理检查,最后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时,医生赞叹:“能查出这么小的肿块,你们的B超医生,了不起啊! ”由于发现得早,治疗及时,老徐很快康复,至今身体良好。这下老徐服了,他逢人就说:“要不是姚医生及时诊断,我就是癌症晚期,人早就不知到哪去了。 ”
类似例子很多。一位病人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两侧甲状腺存在小结节,医生结论为良性。她找到姚医生复查,发现两侧甲状腺有异常结节,姚医生诊断为甲状腺癌。病人没有任何症状,不愿去检查,姚医生又亲自陪她去肿瘤医院会诊,结果与姚巧兰诊断相一致,最终这位病人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大家常提起这些故事,姚巧兰却淡淡地说:“这是我做医生的责任,也是对我工作的检验。 ”
潜心向学:20年没顺便逛下徐家汇
姚巧兰的“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其实,她从事B超工作是半路出家。 1977年她从奉贤医专毕业,一直在庄行卫生院担任内科医生。1993年,南桥卫生所开设了B超室,急需一名B超医生。医院派她到肿瘤医院培训,跟随知名专家朱世亮教授学习了半年。当时,从奉贤南桥到徐汇区东安路,还要乘轮渡,单程就要两个小时。姚巧兰每天清晨5点半出发,坐上头班公交车,下车后再走上20多分钟才到医院。下午放学时,因正是晚高峰,“经常8点才到家,第二天一早又要上路。 ”这半年的学习时光,让她受益匪浅。
培训期间,姚巧兰发现朱教授每周四都会与研究生一起研究病例,就请求参与旁听。从此,姚巧兰成了肿瘤医院B超室的一名“编外人员”,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周四上午8点半,她总会准时出现,而且一来就是20年。
有一次,上海大雾,她乘坐的公交车在轮渡上等待了几个小时,赶到肿瘤医院时,已经是上午10点。医生们都笑她:“你还来干吗,不如去徐家汇逛一圈就回家吧。”姚巧兰很惊讶:“我来的目的是学习,逛街干什么? ”肿瘤医院与徐家汇相隔不过几站路,可是20年来,姚巧兰从奉贤到徐汇,竟从未“顺便”去玩玩。在一些市区B超医生间流传着一个段子:凡是奉贤来的病患,都要问一句:是谁让你来的?如果回答是姚巧兰,那就要格外仔细了。
坚守岗位:把病人当自家人看待
因她的高超业务技术和信誉,慕名而来做B超检查的病人越来越多,姚巧兰几乎再无“准时上下班”的日子。除了每周四去学习,她每天必须赶在7点前到单位。由于病人多,常常提早开诊。午饭匆匆解决,有时甚至用饼干充饥,直到晚上7时左右,看完当天取到号的所有病人才回家。
一位奉贤社区干部说:“为什么群众那么相信姚医生?因为她把大家都当自家人看待。 ”她所尽的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职责,只要病人需要,份外的事,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相助——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病人去肿瘤医院请专家会诊、帮助落实住院事宜、联系手术主刀医生等等;遇到经济困难、行动不便的病人,她还让丈夫开车接送病人……
她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然而,对待病人时,她却相当热诚。遇到老年患者,她总是一边做B超,一边拉家常。很多时候,遇到肿瘤患者,她从侧面了解家属的联系方式,想办法通知到家属。有些农村来的老人,听不懂医学术语,同一个问题可以问上10多遍。 “对老人来说,医学名词听不懂很正常。他们无论问我多少遍,我都一定会告诉他的。 ”
20多年来,无论是市区大医院的选调,还是民营医院的高薪聘请,姚巧兰从未动摇,一直坚守在南桥。她说:“奉贤的病人需要我一天,我就留在奉贤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