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4月10日清晨6时,孔庄站的护路工们定期对路轨进行“天窗”维护。这项限时限量的工序质量要求高、体力付出大、环境条件恶劣,队员们每次从隧道里走出时就连鼻孔里都充满了粉尘……
孔庄站护路工从住处到达作业点每天要沿铁路步行四五公里。他们常年累月在一个与世隔绝、枯燥乏味的环境中走桥梁、穿隧道、爬峭壁,就像一颗颗道钉固守在太行山里。
(摄于4月9日)
近年,郑州铁路局为孔庄站投资打了一眼300米深的水井,彻底结束了从山下挑水吃的历史,并先后在孔庄站安装和增加了太阳能热水器、取暖用的锅炉房、电视接收装置、篮球场、职工网吧等。但是,年轻职工的业余生活仍然是单调的。(摄于4月9日晚)
孔庄站目前每天只有一对客运列车停靠,由于不通公路,54名职工的蔬菜供应是靠每天一次的客车带进山来。(摄于4月9日)
4月9日17时,孔庄站的捅山工正在对山体进行检查,清理松动的石头。这里的山体多为石灰岩结构,风化的石头时常会掉到铁路上,一旦被火车撞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年汛期之前都要抬着绳索和沉重的工具,艰难地从陡峭的山坡登上山顶,然后,再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被吊放下来,悬在空中“攀岩扫山”。
当班时间,孔庄站54名职工散落在各自的岗位上,一颗泡泡花在石头堆里挺立着。这里每隔一刻钟,伴随着飞扬的粉尘便有一列隆隆的重载煤运列车驶过,随之便是大山深处枯燥乏味和无尽的寂静。
每当沉重的列车通过后,护路工就须进行巡视,并做好标记。
定期进行的路基石子更换工序,因大型机械用不上,只能由人肩挑。
信号员攀上山角,坚持每天检查、维护、维修信号灯。
坚守是一种高贵,更是一种勇气。许多年来面对艰难孔庄职工没有一人主动提出调离。
信号工李健永远记得2007年12月28日。这一天,孔庄大雪纷飞,退休后留在孔庄的父亲李献忠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之际,车站紧急向运输调度部门求助。就在李健拆掉宿舍的门板,和同事们一起把父亲抬上了一辆货物敞蓬车送到山外的医疗点时,最终还是“由于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父亲就走了。”
这件事成了李健心中永远的痛。
李健1989年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信号旗,成为男性阵营孔庄站里的一名正式职工。不久,站里陆续分来了一批年轻人,其中就包括7名被孔庄人称为7朵金花的女性职工,她们的飘然而至处处吸引了工友的眼球,在相互关爱和帮助中,7朵金花中的一位成为了李健的妻子,后来,李健与妻子在与世隔绝的孔庄站简陋的工房里安了家。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他居家扎根孔庄站区的追求,就在他们的女儿一岁时的一天晚上,李健在值夜班,“我姑娘突然发高烧,烧到40多度,孩子都有点昏迷了,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向上级行调要了一分钟的点,就乘坐大列赶到了距离孔庄站最近的晋城医院去抢救,到了以后,医生告诉我,如果再晚几小时,女儿就会被高烧烧傻了……”也是因为孔庄站的生活过于艰苦,根本不适合女人和孩子居住,后来,上级把7朵金花都调到了山外。妻子带着孩子走了,而李健继续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23年!
… …
在孔庄站的54名老中青护路工里,每一个人都有一串像李健这样的生活故事。
然而,尽管生活如此的艰苦,但是,4月9日,记者在孔庄采访中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样一些护路工的语录:
“这活总得有人干,我不干,别人同样也要干……”
“父辈们叮嘱最多的就是安全。发生安全事故,就对不起国家给的工资。”
“孔庄生活之艰苦深有体会,而咽喉地位和安全之重要也是独一无二。”
“因为这里的环境恶劣,所以才守;因为艰辛,所以须守;因为咽喉,所以要守;因为安全,所以必守。”
“再苦也要到退休!”
“铁路养我一家子,我养铁路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