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谭清泉深入连队为官兵解析导弹电路图。陈双维 摄
人物小传:谭清泉,第二炮兵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1956年生,1976年入伍。38年来,谭清泉扎根基层、忠诚使命,先后攻克技术难题200多个,取得科研革新成果20余项;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2003年被评为第二炮兵导弹专家,2007年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去年,57岁的谭清泉被四总部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有人称谭清泉是为“大国长剑”“会诊把脉”的人,是为实装操作、实战演习定向把关的人。多年来,在大山深处,他默默坚守、敬业奉献;在工作岗位,他破解难题、精益求精;在重大任务中,他敢挑重担、勇于担当……38年,从战士到副旅长,到旅总工程师,再到普通技术干部,他用自己不懈的追求与付出践行着中国军人的强军梦。
勇于担当谋打赢
这是我军某型武器改变状态下的首次发射。作为技术把关组组长谭清泉,正在静静等待发射“零秒”的到来。然而就在此时,天公却不作美。顷刻间,戈壁滩上狂风肆虐,天昏地暗。
任务是否继续?国之重器,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容不得半点闪失。谭清泉回到指挥间,拿出操作手册研读……少顷,他异常坚决地说:“气候虽然临近战标要求,但只要严谨操作,就有绝对把握。最重要的是,我对中国导弹的性能有信心。”
狂风卷起的沙石,雨点般击打着弹体,发出清脆的“啪啪”声。谭清泉调整方案,镇静地走上指挥号位。一声“点火”,长剑直指苍穹,精确命中目标!此役,不仅创造了导弹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发射的纪录,也收获了上百项装备性能方面的重要数据。
长剑飞天,难在发射前的装备测试,如果能把这个时间缩短,打赢就能增添一份胜算。谭清泉经过论证,大胆提出了某型导弹缩时快速发射问题,他总结出一套最佳缩时发射方案。这套方案经过检验后,比原设计流程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只有勇于担当重任、时刻准备打仗,才能离打赢越来越近。”为此,谭清泉发起了一次次冲击:前后8年,带领官兵完成数个阵地、上千台件设备整修任务,确保了“阵地个个能用,设备件件优秀”;带领技术骨干组织阵地某设施改革,干出了部队20年没敢干的事……
姜旅长评价谭清泉:“精通全旅所有专业,是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一丝不苟传帮带
当年,某导弹旅优秀营长谭清泉,被上级首长“点将”,调到该旅任装备部长。当他走马上任时才发现,全旅官兵见过导弹的人屈指可数,熟悉这个专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没装备,没教材,缺人才,专业训练如何起步?“大国长剑”何时剑啸苍穹?谭清泉心急如焚。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思索,他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战斗力建设是一场‘寂寞长跑’。即便没有喝彩、没有掌声,也要默默加力,跑好这‘第一棒’。”
没装备,他带领官兵把草绳当电缆,用圆木作导弹;没教材,他借来资料,一点一滴教给大家;缺人才,他组织“百人百天集训班”,亲自担任教员……4年后,新装备到来,该旅奉命出征,初次“亮剑”,首战告捷!
紧接着,谭清泉又带领技术骨干先后设计出三代模拟器材,实现了不用真弹不出营门就能完成操作训练的目标,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带领技术骨干历时3个多月,编写出涵盖某型导弹所有专业教材,填补了该型导弹训练教材的空白。
在谭清泉的脑海里,“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战争做准备。为打仗准备,一刻也不能放松,更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一次,该旅对某阵地管路进行检查。谭清泉突然发现,压力表上显示的数据,比前一次差了0.01刻度。有人说,这是温湿度变化引起的正常波动,不必在意。谭清泉却不依不饶:“肯定存在漏点!”
“宁愿想到的没发生,也不要发生的没想到。”谭清泉说,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他亲自带领官兵先后进行了两次彻查,却始终没有发现问题。谭清泉又采取倒序方式,再次进行排查,终于在犄角旮旯的一个接头处发现了漏点,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隐患。
一次装备交接,负责送装的工业部门表示检测合格,计划一天内完成交接,而负责接装的谭清泉却坚持逐箱、逐件检查。不料想,这一查竟在设备中发现了一截2厘米长的保险丝。事后,谭清泉组织官兵进行讲评:“如果导弹发射失败,这截保险丝可能就是‘元凶’!”
长年与导弹相伴,谭清泉被誉为“装备神医”。尽管如此,每一次实弹发射,他都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仔细检查,一项参数一项参数认真比对;每一次遇到问题,他总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从来不让问题累积,先后破解技术难题200多个。经他“质检”的导弹,发发状态最佳;经他把关的发射任务,从没发生过失误。
敬业奉献写忠诚
2011年6月,由于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旅领导再次劝谭清泉去检查身体。然而检查的结果却如晴天霹雳击中了谭清泉。那一夜,他拿着那张“肺癌”诊断书,彻夜难眠。
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谭清泉不得不接受了肺叶切除手术。住院治疗期间,他仍放心不下自己的工作,一次次和前来探望的旅领导研究阵地设施改造的最优方案。术后4个月,他就回到了导弹阵地。
2012年,上级赋予该旅某项试点任务。谭清泉再次请战,负责一项危险课目的把关任务。那段时间,他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战友们吃住在一起。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却说:“旅领导信任我,让我来把这个关。我连眼都不敢眨,真怕眨眼的工夫,一个漏洞就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看他再一次没日没夜忙碌起来,老伴石一艾心疼地劝他:“待在山沟里吃苦受累了几十年,现在年龄大了,又得了病,可不能再这么不顾死活了。”谭清泉却动情地说:“继续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治疗,只有干起工作来,我才觉得自己不是病人。”
在一线担任技术把关多年,每逢重大任务,谭清泉总是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退场。一年365天,他平均160天待在阵地,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次年检,由于连日劳累,他面部出现神经麻木症状,他就白天忙完了工作晚上去扎针;那年夏天,他刚出阵地便栽倒在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抢救了近10个小时他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可没休息两天,他又跑回了阵地……
坚守深山38年,谭清泉先后4次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每当战友们表示惋惜和不解时,他总是说:“一天不见导弹就睡不踏实,一日不进阵地就吃饭不香。”谭清泉再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机会再打一发导弹!” (本报记者韩燕荣 本报通讯员金鑫操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