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长客股份设计人员奋勇攻关
争创新 “打造高铁民族品牌,人人都是创新主角”
“如果不是人人争当创新主角,中国高铁恐怕现在也还‘飞’不起来!”记者在长客股份见到王震时,这位48岁的车辆铆工,正站在自己发明的一排碗状模具前,仔细查看是否存在瑕疵。
2004年引进消化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2008年自主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2010年创新研制出时速380公里动车组,6年间,中国高铁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学界对高铁有这样一个共识:时速每提升30~50公里都是一个新的技术平台,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怀抱打造高铁民族品牌的凌云壮志,在长客股份,从上到下,从专家到工人,无不积极参与创新,争当创新主角。
就说车迷们津津乐道的高铁车头吧——普通列车车头蒙皮,使用的材质是碳钢,硬度高,可反复修复,而高铁因运行速度极快,对车体重量有严格要求,使用的材质是防锈铝,硬度低,如果打磨次数多,极易产生裂纹,可哪怕是一条细如发丝的裂纹,都可能导致高速列车在运行中产生漏雨,甚至被撕裂的后果,所以,一旦出现裂纹,整块材板就得作废。不仅如此,加上高铁车头的流线型部位多,每个角度的细微变化都要贴合车头骨架,这就为车头的蒙皮塑型增加了更大难度。
“一开始,完全使用震锤成型机锤打平面材板,常常打打就会产生裂缝,平均每5块中就有1块要作废,而且,半天的时间只能完成一块蒙皮工作,效率极低。再这样下去,损失的就不是几块防锈铝板材了,而是中国高铁发展的速度!”长客股份负责这项工作的,正是车辆铆工王震。
由于身怀一手使用震锤设备的绝活,王震人送绰号“震锤王”。可如今面对眼前的困境,这个“震锤王”心中像压着一块大石头,着急又自责,天天寻思解决办法,夜里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经过苦思冥想,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加工方法:预成型。使用此法后,不仅解决了易产生裂纹的问题,而且每块蒙皮的制造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到了1.5小时。2012年,他创造的这一“车头蒙皮制造方法”,申请了国家专利。
“CRHS型车的车头,由126块小蒙皮组成,由于连接处过多,影响质量和美观度,因此,我还向设计师建议拼合蒙皮块,减少蒙皮数量”,王震告诉记者,虽然这样做令他操作起来会更加复杂和困难,但经过认真琢磨,他硬是把蒙皮数量降到了70多块。如今,已发明出上百个模具,12个创新操作法的王震,又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高铁车头“蒙皮王”。
再说时速380公里动车组车头前端的雨刷器座。因形状特殊,员工们都叫它“牛鼻子”,安装尺寸稍有偏差,雨刷器就刷不到玻璃,影响司机视线,直接关联行车安全。怎样保证安装精度,巧牵“牛鼻子”呢?铝车体一车间车头二班的能工巧匠李永慧,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亲手制作了组焊用的画线样板,利用它组焊,几乎达到零误差,而且组焊一个“牛鼻子”能节省1个多小时。像这样的小发明,李永慧已有10多项。
一个高速列车车头,都有说不完的一线工人创新故事,至于车身上的奥秘,那就更多了。比如,高速动车组铝车体的焊接,车体端墙是个长大复杂焊缝,工人施焊体力消耗大,且质量难于控制。“能不能换个思路呢?”年近六旬的高级技师张巍,通过开发自动焊程序,调整焊接工装,用自动焊代替手工焊,使原需8小时才能完成的操作,缩短到半小时,不仅提高工效16倍,还确保了焊接质量,这一创新,令西门子同行也不禁拍手叫绝……
行走在长客股份的生产一线,每一时刻,每一角落,都能嗅到强烈的创新气息;每一环节,每一产品,都烙印着坚实的创新足迹。在该公司每年一届的职工岗位技能竞赛中,平均每届都能收获300多项职工创新成果、近百项优秀操作法,近5年来,长客股份每年都有100多项专利问世。
“过去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早成了‘节节都给力,动车更精彩’!”长客股份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拥有7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的焊接工人李万君,由衷地对记者说:“建设创新型国家,不能光靠几个科学家、研究员冲锋陷阵,而要成为每个劳动者的自觉追求,技术工人更要冲锋在前。打造民族品牌,我们人人都是创新主角!”
“全员创新”汇聚成无比强大的能量,书写出“中国创造”的神话。2004年,外方曾断言,中国要开发出自己的高铁,最快也要10年、20年之后。可实际上,长客股份只用短短几年时间,就掌握了高速动车的9大核心技术、10大配套技术,搭建起了CRH5、CRH380两大系列动车组产品平台,制造出了一连串令国际同行自叹弗如的自主创新产品。
高铁工人直接参与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使其成为中国工业制造领域转型升级最为典型、科技红利最为显著的行业之一。自2006年以后,中国再没有引进过外方升级换代的车型,而是通过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迅速成为“牵引世界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