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山里娃娃的“爷爷老师”
//www.workercn.cn2014-07-10来源: 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个教学点,一名老师,14名学生。

  这一场景,看似单调,却俨然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它就定格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闫家乡神树村。

  这位老师名叫蒲田恩,56岁,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5年。

  近日,我们来到神树教学点,循着欢快的歌声走进红瓦砖房的教室,只见里面坐着14名学生,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唱歌。

  7张破旧的桌子、一块简易的黑板,还有去年新安装的数字教学设备,是这个教学点的所有教学设施。

  教学点的14名学生中,学前班4名学生,一年级6名,二年级4名,采取的是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复式教学。

  蒲老师坦言,由于自己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全,知识更新比较慢,在上课时感觉“力不从心”。怎么办?为此,他在去年学校安装上数字教学设备后,利用课余,认真学习电脑,从开机到基本操作,再到如何进入教学系统使用资源,一遍一遍地熟悉各个工具的功能,一次次练习查找课程资源、使用电子课本。

  现在,神树教学点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蒲老师的课堂上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本教科书”,学生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课本跑到了“电视机”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时,蒲老师点开电子课本中的视频,液晶电视屏幕上的动画片开始播放:清清的河水、绿绿的垂柳、船在水上漂,人在船中笑……孩子们被这些画面和音乐深深地吸引住了。

  蒲老师说,山里的孩子也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说、能唱、会玩、会学、懂规矩、知礼仪。尽管只有一个人,他却为两个年级的10名学生开齐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种课程。

  闫家中心小学教师杨凯说,蒲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再去读高年级,成绩都不错。村民马有素富骄傲地告诉我们:“儿子在这里上了两年学,转到乡上读二年级时,成绩全班名列前茅。蒲老师不仅教孩子读书,还教他们规矩。我儿子回家总是先写完作业再玩耍,对长辈非常尊敬,也非常珍惜粮食,这都是蒲老师教的好习惯。”

  由于只有一位老师,所有科目都要教,蒲老师只能将学生带到二年级,然后送到乡上中心小学继续读书。

  该教学点学生家长马永安告诉记者:“蒲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娃娃都喜欢他,我们把孩子送到这儿来非常放心,乡里没有人不认识这个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师。”

  蒲老师笑着说,这个村子是纯回族村,自己是汉族,但是,只要村里谁家过事请客,都会来到学校请他去,把他尊为“上宾”。最让他感动的是学校旁边的一位老人看着他忙于教学,时常不能按时吃上热饭,就对他说:“你和我的儿子年龄一样,我的儿子为了养家糊口,去新疆打工,而你为了我们村子的明天,默默奉献,你们吃的苦都是一样的。”之后,这位老人为他义务做了6年饭。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蒲老师从1979年高中毕业后就当了民办教师,从事教学工作19年后在天水民教班进修2年,随后被安排到神树教学点,从神树小学走出的学生考上大学的已有7名。

  正是因为乡亲们的爱戴,家长们的信任,蒲田恩说,他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松懈。“他是一位好老师”——因为老百姓这样的一句话,驱散了蒲田恩所有的疲惫,也坚定了他守望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

  如今,蒲田恩的学生遍布全县内外。在天津上班的铁小强回来看望蒲老师时,眼里含着泪花说:“小学的生活留给我终身难忘的记忆。蒲老师对同学们要求特别严,当时班里虽然没有几个学生,可是课程安排得满满的,连美术、音乐课都有。遇到不懂的问题,蒲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大家都会了为止。时隔几十年,蒲老师还坚守在这个教学点上,如果不是蒲老师,这里的娃娃只能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了,这学校垮不得。”

  闫家中心小学校长马克智告诉记者,蒲田恩在离家20多里的神树教学点任教,学校的工作环境及条件极为艰苦,他的工作职责上至校长,下至卫生员,甚至保姆。为了工作,天天坚持起早贪黑,严格按作息时间表授完每天的全部课程。课间、午休时还得挤时间挑水,为学生烧开水。备课、批改作业,只能放在夜晚完成,常常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蒲老师视力直线下降,看东西模糊,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此他利用今年“五一”假期,匆匆去医院就诊,然后匆匆返回。

  当记者走进他的房子时,看到房里摆满了药品。蒲老师说,他现在一直坚持吃药,否则腰就疼得直不起来。说话间,蒲老师在一个简易的火炉上为自己熬起了中药,由于腰疼,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内,他在火炉旁一会儿蹲着,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又斜靠在自己身后的一张桌子上休息。

  蒲田恩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的农村教育工作一线。从昔日的英俊小伙变成了苍颜“老汉”,学校的学生称他“爷爷”。曾与他共过事的同事这样评价他:他为孩子、为学校、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踏着泥泞、顶着寒风、冒着酷暑,付出了无数艰辛和努力。

  10年、20年、30年……蒲田恩一如既往地工作着,甘为人梯,默默奉献,书写着朴实无华的人生追求。

(本报记者 牛彦君 通 讯 员 马德海 马小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