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宝鸡汤峪,有一座不起眼的变电站——330千伏汤峪变电站。它坐落在太白山腰,是关中地区海拔最高的变电站。它离外面的世界很近,就坐落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它又离外面的世界很远,交通不便,不通网络,没有手机和电视信号,没有自来水。
在那里,他坚守深山32年,将自己的青春化作光和热,照亮太白山区,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发展着的电力事业与社会的进步之中,用他淳朴的心灵和高尚的行动展现了当代电力工作者高昂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就是刘秦玺,国网陕西检修公司330千伏汤峪变电站站长。
条件艰苦寂寞是最大挑战
自1982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刘秦玺已在汤峪变电站坚守了32年。不管是烈日当头的酷暑盛夏,亦或是寒风刺骨的三九严冬,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32年来,他自愿放弃超过1000天的休假日。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他黝黑的皮肤见证了山区恶劣的气候条件,他额间眼角的皱纹见证了汤峪变电站从一个山区小站到330千伏主网架构的转变。他常说:“作为一名运行人员,电网的稳定安全就是我自身的安全,要把电网当作自己来爱护。”
32年来,他每天要走2里地去河里打水。碰上大旱的时候,值班员们连洗脸的水都没有。每到冬天,河水都会被冻住,老刘每次去河里提水,从“冰面路”一步一滑把水打回来,一桶水晃得只剩下半桶。赶上下雪,老刘会收集干净的雪,化开后就成了可以饮用的“无根之水”。
32年来,这里没有电视机,不通网络,值班员不知道工余时间应该如何打发。老刘没什么爱好,总是一门心思琢磨怎么使设备更好运行,公司为大家配备了职工小家和员工阅读室,设备操作的技术期刊是老刘的最爱。
日复一日坚守是钢铁承诺
“主变工作正常。六氟化硫气压正常。滤波器工作正常……”刘秦玺在变电设备区一边巡视,一边报告结果。跟在他身后的青年职工小许,一边记录,一边向师傅请教设备问题。
这样的巡视工作,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宝鸡地区,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老刘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积极配合站上做好汤峪变电站的抗震救灾工作。他带领全值人员,搭建防震帐篷,积极开展防震自救、紧急疏散演练,严格执行各项防震救灾措施。每当余震发生时,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立即指挥本值人员迅速撤离。震后,他又是第一个深入现场,详细检查站内所有主辅设备,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本站震后检查情况。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使老刘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去年,太白山区遭遇50年不遇的雪灾、冰灾,汤峪变电站内积雪厚度达60公分以上,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在灾难面前,两鬓发白的老刘,带领全值人员发扬汤峪变电站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及时清除设备积雪,增加设备特巡,不折不扣地履行着变电人的职责。
由于大雪长期封山,蔬菜供应已严重不足,全站职工每天只能以素面果腹,但是对电网安全的坚守,是他们的钢铁承诺。
故土难离热爱使他强大
从1982年参加工作,老刘被分到了汤峪变电站,他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热爱这里的一砖一瓦,爱这里电晕发出的“嗞嗞”声,爱那些又爱又恨的“不速之客”。
山里野生动物很多,经常能在路边遇到野兔、野鸡,偶尔还能见到凶猛的野猪。这些动物很少“光顾”变电站,可一旦闯入,不但动物会触电,还会危及设备安全,导致开关跳闸停电。
老刘是个内向腼腆的人,因为从小被蛇咬过,所以特别害怕蛇。有一次,一条竹叶青蛇溜了进来,在配网开关柜上晒太阳。老刘和小韩巡视设备时发现了它。老刘最怕蛇,他回忆说:“绿色的,有半尺多长,后来才知道是竹叶青。我虽然小时候被蛇咬过,特别害怕蛇,但是小韩是个女娃娃,总不能让她上,我只好硬着头皮用棍子把它挑了出去,现在想想都害怕。”老刘摸着他胳膊上的伤口,憨憨地笑着说。
结束采访的时候,笔者问他:“刘师,再过几年您就退休了,退休以后您会想念这里吗?”他摆摆手:“退不了退不了,人退了心也退不了,故土难离啊,要是真到了退休那一天,我就给公司写申请,让我到汤峪变电站看大门,天天呆在这里,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
人的生命是一本自己描绘的画卷,画卷的每一页都印着一个清晰的足迹。老刘的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章节,也没有色彩斑斓的传奇,追溯他走过的路,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勤勤恳恳的工作。平凡而淡泊,醇厚而朴实。他就像山涧的一树梨花,守一方宅院、添一丝生机,像莹莹火火的蜡烛,又像牧童悠远清扬的芦笛,谱写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