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物探”找水,精确度达90%
朝伦巴根1940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一个蒙古族家庭。1965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农水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从事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他的大学毕业设计是在阿拉善的大漠戈壁上完成的,察哈尔滩古河道斑驳的裂痕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灵。从此,阿拉善便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这个勤奋的年轻人。而“在阿拉善大漠戈壁中找水”也成了他那时最大的梦想。
当时内蒙古开发利用地下水的科技水平比较低,眼看着因技术的薄弱导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出的一眼眼“黑窟窿”废井,更让他坚定了一定要科学找水的信念。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朝伦巴根被派到武汉大学学习“电法勘探”找水技术,该技术在自治区是个全新的项目,崭新的领域以及肩负的责任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望,他便一头扎进了“物探”找水的研究当中。
“物探”找水是用物理探矿的原理探测地下水深度的一种技术。在干旱半干旱草原牧区,朝伦巴根注重钻探与“物探”(电法勘探)结合,以“物探”为主找地下水。他在国内率先用地质统计学描述地电场特性的核函数理论,在计算机上正演孔旁测深曲线,总结出不同岩层、不同含水层组在电测深曲线上的显示规律,用以判别地电参数的变化范围与稳定度,使“物探”找水精确度达90%以上。这项技术很快用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实践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阿拉善、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农村、牧区多处找到地下水富集带。
创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朝伦巴根的建议下,以他为首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积极筹划创建“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专业,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设置,朝伦巴根倾注了大量心血,跑遍全国十几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招聘师资。1978年秋季,第一届“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专业正式招生。
1983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决定派朝伦巴根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进修。已43岁的朝伦巴根对英语一点不懂,去美国谈何容易,出国前几个月,他像疯子似的在校园里、家里背单词学英语,终于以超人的毅力过了语言关,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他在美国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还系统地学习了运筹学及计算机语言。1985年,满载收获喜悦的他回到了内蒙古草原。回国后他一刻也没有停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从事水资源勘探、评价、规划的研究。当时学校没有打印机,电脑也没有被广泛应用,他就把所学的东西手刻在蜡纸上,一页一页油印成册,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及时传授给师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专业几经更名为现在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几十年来,他为该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呕心沥血,成绩斐然。目前,该专业已成为自治区品牌专业。他和他的团队为自治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主持开展的“水资源评价、配置”成果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