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水利名师朝伦巴根(图)
//www.workercn.cn2014-09-09来源: 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阿拉善大漠戈壁中找水”

  上世纪80年代初,朝伦巴根和他的科研团队深入阿拉善戈壁,经过8年奋战,利用“物探”找水成果,实现了“在阿拉善大漠戈壁中找水”的愿望,并建成了5万亩的腰坝滩饲草料基地和2.1万亩的察哈尔滩饲草料基地。

  1980年7月15日,朝伦巴根带领朱仲元等3名新分配来的教师踏上了去往阿拉善考察的征程。当时交通还不太便利,买不到火车坐票,他们就每人拿一个马扎坐在车厢的过道里,先到银川再转乘汽车到阿拉善。在宁夏水文地质局调查时,为了多收集一些资料,他们彻夜不眠查找、誊抄资料,20多个小时下来,4个人手上都磨起了血泡。他利用半个月时间每天带领团队徒步行进20公里,把腰坝滩所有的井位、孔口高程和地下水位测量了一遍,并徒步40多公里前往贺兰山西麓的几条河流查找泉水的源头,测量泉水流量。为获取土壤水分剖面资料,他和学生们一起挖土坑,测水分,那时没有计算机,白天测量,晚上计算,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没住的地方他们就住在马棚里,晚上睡觉地上铺点麦秸,眼睛望着星空,一日三餐白水煮面条加把盐……他们为察哈尔滩和腰坝滩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多次实地勘查后,朝伦巴根发现阿拉善荒漠的察哈尔滩曾是古河道,认定这里蕴藏着地下水但是储量有限,如果大规模开发无疑于竭泽而渔,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持续发展。经过反复论证,他将开发面积确定在2.5万亩以内,在开发区内规划了深井89眼。经过8年建设,“井、田、草、路、林、电”六配套的察哈尔滩2.1万亩饲草基地已成为阿拉善大漠戈壁上的一块绿洲,年均生产饲料420万公斤、饲草1500万公斤,且十几年常盛不衰。基地的建设模式在当时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不仅提高了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荒漠草原抵御较大沙尘暴的能力。朝伦巴根在察哈尔滩取得的科研成果——《荒漠草原井灌饲草料基地地下水资源评价管理与保护对策研究》在1992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此项科研成果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研发水文管理软件系统

  朝伦巴根带领科研团队于上世纪90年代研制开发了“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软件系统”,此项目是把涉及水文与水资源计算管理软件进行汇总、整编、开发并实施推广的软件工程,包括水文软件系统、地质统计学软件系统、地下水资源的评价软件系统、水环境水污染控制软件系统和地下水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5个部分,被专家评定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及适用性,整体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该软件系统大大提高了专业人员计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被编入“全国计算机应用名录”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项目获得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足迹踏遍井灌区项目

  朝伦巴根说:“我的研究最终目标都是为农牧民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他主持完成了几十项区域水资源勘查、评价、规划与合理配置等方面的国家及自治区科学研究项目,从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巴彦淖尔河套灌区,中部的锡林郭勒浑善达克沙地,到东部沙化退化严重的科尔沁沙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

  他主持和参与的锡林郭勒盟桑宝力格公社饲草料基地、太仆寺旗崩崩山节水高效万亩草库伦示范区、乌兰察布市中旗巴音井灌区、广益隆井灌区等建设模式在当时的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他主持的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建立的“崩崩山节水高效万亩草库伦示范区”,通过打井修塘坝,种树种草,微喷灌溉,创造了在浑善达克沙地种植青贮玉米秸秆亩产1万斤,严重退化草场人工牧草亩产360公斤两项新纪录。他的这一科研项目也使牧民年均收入由1995年的1224元增加到2000年的3200元,该示范区目前已成为正在启动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屏障建设项目的先导工程。

  2002年,朝伦巴根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又毅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蒙沙源区植被建设中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这个项目是自治区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总经费120万元),朝伦巴根也是自治区第一个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的专家。他通过较精细周密的科学试验,首次获得了披肩草、老芒麦、蒙古冰草、苜蓿、青贮玉米等5种人工牧草及稠密牧草群落、稀疏牧草群落、乔草覆叠群落、灌草覆叠群落等4种天然植被在不同水文年度的生态需水量,分析了不同植被条件下的生育期需水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揭示了沙地植被需水机理,确定了沙地植物需水阈值和高效用水的经济需水量,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师“情在左,爱在右”

  朝伦巴根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主讲《电法勘探》《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资源系统工程》《随机水文学》、《FORTRAN77语言》《计算机数值方法》《工程项目管理》《地质统计学》《创新学》等十几门课程。

  “能用自己活跃的学术思想、丰硕的学术业绩和闪光的思想内涵影响学生一生的老师才是名师。”这是朝伦巴根教授的名师名言。

  朝伦巴根白天工作特别忙,他讲授的课程经常被安排在晚上。在讲台上,他永远衣着整洁、精神矍铄,不待开口学者之风已熠熠而生。上过朝伦巴根老师课的学生都知道,他讲课从不看讲稿,而是目视学生,从学生的面部表情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遇到概念原理中的难点他还会用幽默诙谐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反复讲解。他的课堂经常充满欢笑声,他总是能以特有的方式将知识点融入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中。

  教学过程中,他知识渊博,因材施教,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知识与科学的魅力,还根据培养计划、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授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努力给学生指引一个方向,传授一种思维方法,构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在实验基地,朝伦巴根一身田间地头的装束,俨然一个乡间老农。在野外实验基地,他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干就是好几个月。烈日当头,他与学生们一起种试验田,进行做抽水试验、野外调查和取土采样。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酣然入睡,他依然挑灯夜战,研读科研理论,修改试验方案。

  有一次为了改善试验基地伙食,朝伦巴根提议吃饺子,他跟学生们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家常,他娴熟的动作俨然一个会做家务的好男人,与大家谈笑风生,气氛其乐融融……

  朝伦巴根治学严谨,学生写完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他都要反复研读,一次次地提出改进意见,甚至亲自修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生活中,朝伦巴根为人善良热情,很多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因家庭贫困无法攻读学位,他就把这些学生吸收到科研团队里,让他们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各类实验,适当用科研劳务费资助他们。他帮助学生从来不要任何回报,当学生在科研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总是鼓励学生:“搞研究时必须充满信心,秉持超人毅力,漠视一切困难、挫折与失败。要沿着自己认准的道路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做下去,直到取得成功。”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用爱心教书育人,朝伦巴根从中获取了无尽的快乐。(记者 杨洪梅)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