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12月,张磊作第一批进驻施工地的人员,当时现场还是一片田地。他和同事们就在稻田里、杂草堆里开会讨论,白天看现场,筹划驻地及预制场建设、施工运输便道、水电线路走向;晚上就在一起讨论施工组织设计、测量方案编制等。有时人手不够,张磊还要去当地政府跑手续,给村民耐心讲解拆迁政策。
“那个时候他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项目领导对张磊的评价。
三伏天里,正是芜湖的最闷热的时候,也是项目临建工程完工、节段梁规模化生产的开端。为了首件工程一次成功,张磊带领着测量队站在如“蒸笼”的工地测量放样,汗水模糊了双眼,浸湿透了衬衫,双臂及脖子都蜕了一层皮。当时有个别“徒弟”受不了想打“退堂鼓”,但看到张磊依然坚持奋战高温的干劲儿,他们又鼓足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就算是掉皮掉肉也不能掉队,只要时间长了,坚持下来了,我们也就习惯了。”这是他的徒弟小钟说的心里话。小钟是今年刚毕业的学生,原本公司准备调遣他到其他项目去工作,但小钟怎么也不肯去,再三申请下才留了下来。事后小钟说:“这里工作虽然辛苦,但是认准了张队长这个”带头大哥“,就会一直跟着他走下去。”
测量精度在节段梁匹配施工中要求最高,如果出现偏差,成品梁将不得不报废。从事多年测量工作的张队长深知其中的要害。他结合沪杭高铁施工中的成熟经验,将高铁设配成功引入到节段梁匹配梁施工中来,提出了测量工作“采集高精度、匹配高精度、复测高精度”三要素,使得测量精度高于沪杭高铁的精调要求,确保了节段梁保护层合格率达96.31%,受到安徽省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建设办的充分认可,并把中铁一局预制的节段梁作为标准“示范梁”在全线通报表扬。
即便如此,好强的张磊仍不满足,他在测量精度达标后又潜心研究怎样提高匹配效率。通过反复模拟推演及实践操作,他将原本需50多分钟才能完成的节段梁匹配作业工时提高到最快30多分钟,光这一项技术每榀梁就能节省近20分钟。整体工程下来,这将大大缩短工期,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张磊还积极参与了项目部QC成果研发,他承担了“提高节段梁匹配精度QC小组”课题,以CAD三维立体的效果方式将自动喷淋设施给予展现,目前已申报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工作中的张磊,无论遇到什么技术难题,从不回避,也从不闭门造车,凡事总想弄个明白,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他一丝不苟的工作追求。他常常是把问题摆在桌面上,与测量队的“徒弟”一起商量,一起解决。用他的话来说:“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
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张磊精湛技术与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测量队6名新员工快速转变角色进入工作状态,他们算上实习期还不到半年,如今已能够独挡一面。
然而,张磊对于家庭却满是愧疚之意。由于工作忙绿无法休假回家看望嗷嗷待哺的儿子,只能委屈妻子带着儿子来工地探亲。“就这样,儿子每天的吃喝拉撒睡他都照顾不上,更别说是陪着儿子玩耍。”妻子心里有一股怨气,但是看着张磊每天在工地上风里雨里干活辛苦,也只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有一次,张磊拿着儿子的奶瓶去给和奶粉,因工地临时有事,竟然给忘了。等了半天,儿子饿得嗷嗷大哭,妻子却四处找不到奶瓶,结果被他放在同事科室的办公桌上。这一次,妻子发火了,把儿子给张磊一扔不管了。后来,还是在项目同事的调解下夫妻俩才和好如初。
这件事闹得张磊也很伤心。他何尝不愿停下手中的活儿多陪陪儿子,教他咿呀学语,又何尝不愿多抽空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和他们拉拉家常,帮他们做些农活儿。然而,他心里装的全是工作。既然选择了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想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去弥补心中的遗憾。
在生活中,张磊更是项目部的一名活跃分子,各种文体活动中,他是第一个响应者。他特别喜欢打篮球,每每一场比赛上下两个半场跑到底,也不觉得累。用他的话来说 “这都是整天爬测量塔练就的好身体。”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只要用心干,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是张磊工作中坚守的职业道德信条。他已经把这种工作信条转化为持久的工作态度,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张磊把脉大桥建设的精度,他的团队基本都是刚入职的新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5岁,有激情,在状态,他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第五明辉 闫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