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希时报》编辑部
希腊美景
编者按: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媒体。海外华媒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着华人生活的酸甜苦辣。近期,《华媒空间》推出“华媒故事”系列文章,邀请海外华文媒体的编辑记者,或以轻松的文风述说平日采编时的见闻感想,或以专业的定位解析华社的热点议题,或以独特的视角讲述对华媒发展路径的思考。
本期推出希腊《中希时报》记者汪鹏、梁曼瑜的文章,用“第一线”的眼睛,分享爱琴海畔华媒人最鲜活的新闻故事。
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西临爱奥尼亚海,东濒爱琴海,西北、北面和东北分别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接壤,国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密布着数千个岛屿。希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西方文明摇篮”之称。
从古希腊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船王奥纳西斯等家族的传奇经历;从圣斗士星矢漫画书,到希腊神话故事集;从湛蓝明艳的爱琴海,到屹立千年的雅典卫城;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到奥林匹克的故乡……这个“言必称之”的希腊,孕育了平等自由的城邦精神,是浪漫的爱情之地,是理性的哲学故乡,也总能给人们古老而神秘的想象空间。
希腊,是一个“最大的小国家”,它的面积小、人口少,但同时它的影响力却巨大,新闻话题颇多。在这样一个国家从事媒体工作,绝对可以经常享受到在新闻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快感。
从2008年底开始,希腊政府的财政问题越揭越多,很快就演变成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是否会解体,希腊一度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这个“风暴眼”。作为当地唯一的华文报纸和第一中文门户网站,《中希时报》和“希中网”成了尤其重要的中文信息源。在为希腊的前途命运担心之余,报社的采编人员都明白,这是见证历史的时刻,同时也是令这个华文媒体吸聚更多目光的机会。
新闻采集需要深入现场,特别是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更需要记者亲自上阵进入第一线。虽然希腊是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但面对长期财政紧缩的痛苦和不公,一些希腊人失去了耐性和理智,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雅典的示威游行时常以街头暴力收场。在这种情况下,报社同仁逐渐磨练成经验老到的“战地记者”,懂得如何对防暴警察的行动“察言观色”,知道如何避开催泪瓦斯……从小在中国和平环境成长的我们,面对一场又一场风声鹤唳的警民对峙,从开始的惶恐和不知所措,到后来的淡定和得心应手,这是一种“时势造英雄”式的历练;除了提升个人的业务素质外,更提升了《中希时报》和“希中网”在业界的权威地位。很多读者,甚至很多中国国内媒体同行都认为,要了解希腊的第一手资料和情况,问《中希时报》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海外办华文媒体,是一项“时刻感觉着被需要”的工作。由于语言的阻隔和陌生的环境,包括旅希华侨在内的读者急需一个能够看得懂的信息平台。他们很想知道,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里每天都发生着什么,报纸上说了些什么,电视上播出了什么,市中心封锁道路、人们游行示威究竟是为了什么,政府又推出了什么新政策等等。同时,在地球另一边的故乡,曾经熟悉的地方有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新鲜事儿……一份中文报纸,让大家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但另一方面,在希腊办中文报纸,又是一件吃力万分的“苦差事”。报社成立初期,是一段“说起来都是眼泪”的艰苦回忆,最初的创办者一度兼起采访、写稿、美工、排版、发报等工作,直至后来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加入,才不至于再唱“独角戏”。
希腊在世界影响力巨大,但同时也无可否认,它只是一个小国,且移民发展历史很短,生活在该国的华侨数量远远低于其他老牌移民国家。区区1万多名旅希华侨,令华文报纸的生存土壤显得格外贫瘠。在纸媒被网络新媒体步步紧逼的年代,怎样兼容并济,如何支撑一个每天运作、每周出报的媒体,是一个令人尴尬,也使人沉思的问题。
经济上的不足,只能在质量上努力补救。走过了10年的风雨艰辛路,如今的《中希时报》和“希中网”的名气越来越大。对于在希腊生活的华侨华人,它是一面熟悉的方块字旗帜;对于希腊人,它是成熟的中国社区的一个标志;对于中国读者,它是最“接地气”的信息资讯风向标。虽然很多人认为报纸是一个亏本的夕阳产业,但作为希腊唯一的华文媒体,《中希时报》有坚守的理由,也有坚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