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马康年:60岁圆法援志愿者梦
//www.workercn.cn2014-12-31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12月16日,又是一个飘着小雪的清晨,对于来自上海很少能见到雪的马康年律师来说,十分新奇,但他无暇欣赏窗外的雪景——在宁夏泾源县法援中心,10平方米不到的办公室挤满了人,十几个农民工慕名而来,请马律师为他们讨回两年前的30多万元工钱。

  由于语言上的差异,马康年忙着记录的同时,不时打断农民工代表的话,《法制日报》记者也参与其中当起临时“翻译”。原来两年前,他们在包工头杨志强的带领下,承包了泾源县黄花乡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土地硬化工程,工程干完了,乡政府未能及时支付工程款,致使杨志强欠农民工30多万,杨志强因欠薪躲了起来。

  马康年听了农民工代表的讲述后表示,虽然按照法律可以起诉杨志强追究责任,但这起欠薪案的关键是乡政府未支付工程款,杨志强也是受害者,不如请他过来,一起向乡政府讨回工程款。原本走不通的讨薪路在马康年指点下,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当天下午,杨志强终于被找到了。

  杨志强告诉马康年,乡政府今年才做了该工程的招投标工作。也就是说,工程都结束两年了,没有招投标书,没有财政预算,也没有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马康年让杨志强与农民工补签劳动合同,同时提供用工明细表,将欠薪证据进一步固定。

  头戴回族白帽的马康年,在泾源县法援中心很显眼,他参加“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今年7月从上海来到宁夏最偏僻的小县城——泾源。11月4日,他在泾源度过了60岁生日。

  马康年告诉记者,在上海,他合伙的联合律师事务所位于外滩,租金是最高的,每年他都会给律所创收两三百万元。此次只身来到宁夏当志愿者,他曾顾虑重重——客户有可能流失,手中的案件得交给其他律师办理,给律所日常工作带来很大麻烦。虽然“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要求志愿者年龄在55岁以下,但凭着自己执著的劲头和爱人的支持,马康年以高龄参加到志愿活动中。来泾源时,他特地戴上了三年前买的回族白帽。

  初来乍到,为了打开工作局面,马康年特地来到泾源县城关清真寺,与当地回族群众一起做礼拜,请清真寺的阿訇马忠科向当地群众宣传:从上海来了一名律师,可以帮大家免费打官司。很快,马律师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再加上头戴白帽,附近村民都笑称:“从上海来的律师像个阿訇。”

  前不久,马康年为一名农村老太太打了一起官司,老人36岁的儿子因癌症去世,儿媳把所有遗产侵吞了,老人想要回应当继承的份额,但儿媳认为,老人的财产最后也属于孙子,拒不将遗产分给婆婆。

  马康年告诉记者,这起农村遗产分割纠纷案件很有典型性,当地许多家庭都有这种陈旧观念,而置法律规定于不顾。马康年介入案件后,儿媳拿出了一堆欠款单,数额超过60万元。儿媳声称这些钱都是死者生前以朋友名义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取得的,马康年约谈这几位证人得到了证实。不过令他起疑的是资金的流向。经他在信用社调查发现,死者将45万元投入到一家投资公司。当他在法庭上将这些证据一一展示后,儿媳心服口服,同意了马康年提出的调解方案,当庭将9万元交给婆婆。

  半年多来,马康年收到申请受理的法援案件已有22件,而作为法援志愿者,一年的任务也不过25件。当记者感叹马康年将超额完成任务时,他说:“22件案子多吗?这样的案子我可以同时办理五六件,因为泾源的人口少、案源少,如果我到四川当志愿者,应该是没有周末的。”(本报记者申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