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工会媒体人眼中的普通劳动者
//www.workercn.cn2015-01-16来源: 《当代工人》
分享到:更多

    你多能干你多美好

    文/东吉

    2014,这一年只做了一次采访,但这一次采访足以充实这一年。

    阳春四月,为了一群农村女人,我去了辽西北的重要城市阜新,在细河区的四合镇落脚。去年三月底,采访“三北防护林”时我途经这里,在高速公路上放眼望去,大田作物开始播种,劳作的女人们用花头巾严实地捂住脸。随着身体地不停起伏,花头巾像一簇簇花蝴蝶,在乍绿的田地里翻飞。今又重来,田地已经变成纵横交错的建筑群,大部分还在施工,写着住宅区、工业区的标牌十分显眼。花蝴蝶不见了,飞走了,少数成了工厂里的工人,大部分经过培训,成为阜新、沈阳等城市的月嫂、护工和家庭保姆。

    仅一年的时间,村女们就脱离了农耕生活而开启新日子了。那是怎样的新法呢?她们的家庭关系会发生变化不?她们有苦乐悲欢吗?她们是如何学习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带着一串问号,我认识了喜华、李淑艳、周姐……

    从喜华的经历中,我完成了《家务活原来也能这么炫》,同行的特约记者小原,完成了《李淑艳融城记》。小原是个80后,一个开朗时尚的都市女孩。她用自己的视角,发现了李淑艳的融城路,是跟女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有趣过程。这大大启发了我,对呀,这条路上绕不开苦难和沉重,但也不缺轻松、趣味和喜乐。

    李淑艳,这个37岁的村女,颠覆了人们对农村女人的传统印象。她皮肤白净,这是戴花头巾种地的保护成果;她身材高挑苗条,这是勤于劳作、控制饮食的刻意塑造。更让人难忘的,是她总爱咯咯地笑,提到正念初三的女儿,咯咯笑会变成大笑。

    村女周姐也爱笑,60岁的人了,乍看也就50出头,穿半高跟的长筒皮靴,围着青花瓷图案的漂亮丝巾。老公半年前去世,2008年得病瘫床,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了6年,其间还要种地和养育两个儿女。"把我累的呀,唉,太难太难了。“她一边说一边皱眉,两眉之间一道深深的竖纹,是刻在脸上的沉重的生活烙印。”现在好了,我住进楼房,还有了医保,女儿成家了,儿子在沈阳打工,一点儿操心事也没了。我当保姆每月能挣2800元,三餐雇主管,没啥花销,基本都能攒下来。说完,她咯咯地笑起来。

    尽管对以征地造城拉动的农村发展模式舆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农村女人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她们非常幸运,一夜之间就成为政府规划的棋子,一举一动都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她们直接获得政府给予的种种支持,包括各级工会组织的大力帮扶。她们的融城之旅虽然难避艰辛,但跟20年前单打独斗闯城市的乡里乡亲比,她们不但不孤单迷茫,而且还充满了暖意。

    这是大维权概念,人的基本权利,包括发展权,直白了说,就是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作为媒体人,我能做的仅限于看见和传播,看见普通农村女人走向现代化的身体力行和心灵变迁,至于传播,《当代工人》有30万订户和大量读者,他们是否关注到我和小原的文章另当别论,但是,这些爱笑的村女们,却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不管你有多卑微、多渺小,不把你放在变迁之下,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多乐观、多能干、多美好。我想把这份感悟告诉给更多的人,且越多越好。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