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萌萌哒”鹏鹏让孩子恋上博物馆
//www.workercn.cn2015-03-08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把它们比作自己的父母,你会觉得哪个像爸爸,哪个像妈妈?”“它重832.84公斤,你的体重是25公斤,相当于33个你的重量。”这不是亲子游戏,也不是数学课堂,它发生在国家博物馆四层“青铜艺术”展厅。讲这番话的是31岁的国博志愿讲解员张鹏,围着听的是一群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3日下午,原本没有“义务讲解”排班的张鹏还是急匆匆赶到国博,他寻思临近元宵节,一定会有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到那里看展。由于路上堵车耽搁了会儿,他从天安门西一路小跑到天安门东。“这些年都习惯了,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展厅里。”张鹏戴一副黑框眼镜,身穿浅蓝色碎格子衬衣,外加一身黑色西服。他一边将“志愿讲解员”的胸牌往脖颈上套,一边从电梯旁的步行梯口往楼上跑。

  国博四层“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是一个常设展览,这里陈列着名头响亮的“后母戊鼎”和“大盂鼎”。“从体形看,是不是觉得大盂鼎更像爸爸啊,那一圈像不像啤酒肚?那边的蔡侯鼎更像妈妈,像在翩翩起舞。”别急,张鹏的讲解可不只是打些形象比方,“古时候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九鼎八簋,比天子低一层级的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可在蔡侯的墓葬里也发现了九鼎,是不是不合规矩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礼崩乐坏’。”听到这儿,10岁男孩王宇文冲妈妈努了努嘴,来自湖北云梦县的他正读小学四年级,“上学期在课外读物上看到过这个词。”

  眼见围过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张鹏索性蹲下身用双膝跪在展厅地板上。“大家仔细看看后母戊鼎的‘耳朵’,有没有不同啊。”不出三秒钟,一个孩子看出了端倪,“像是二次浇铸上去的。”他的回答赢得了其他孩子的掌声。“这尊鼎使用的是‘范铸法’,先做好身子和腿,再用‘外范’的方式,把‘耳朵’二次合铸上去。”张鹏还告诉孩子们,“出土时它只有一只‘耳朵’,经专家修复,才有今天的模样儿。”说得兴起,他索性撸起西服的袖口。

  他不想只是告诉孩子们“那是什么”,而喜欢让他们学会思考背后的故事。张鹏在国博另一个展厅是这样给孩子们讲解一件古代生活器具的——他以一连串的提问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如“北方是稻谷多还是小麦多啊”“小麦要磨成面粉需要啥工具啊”“如何把生面团做成香喷喷的馒头啊”……张鹏希望,孩子们在平日里再见到馒头,就能想起这天看到的这件古代器皿。

  一个半小时讲完一圈儿下来,张鹏走到展厅一角歇息会儿。“鹏鹏哥哥!”一个女孩认出了他,现在已读初三的她6年前曾在这里听过张鹏的讲解。“我和我的同学那时候每周都会来听鹏鹏哥哥的讲解,觉得他总是萌萌哒,我们都很喜欢他。”女孩为俩人多年后重逢兴奋不已。不过,这对张鹏来说,几乎算不得多新鲜。从2003年读大一起,他几乎每周六下午都到国博,成为了一名“编外”讲解员,今年已是第13个年头。在累计志愿讲解的近4千个小时里,他在国博、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首都博物馆服务参观者30万人次,曾被评为“第八届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和“第三届首都学习之星”。

  不少人说他是博物馆知识的普及者,可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分享者和传递者。“相比于专家学者,我的瓶子里可能只装有五分之一的水,但我愿意把它慢慢倒出来。”至于为何选择为孩子们讲解,他解释说,“我希望给他们种下一颗美育的种子,从这里拥有更宽广的视野。”

  去年下半年,张鹏做出了一个令身边朋友都不能理解的决定,从稳定的国企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辞职,开了一家书店,而且专门提供青少年阅读服务。“人生需要一次奋不顾身的出发,青春需要一次酣畅淋漓的挥霍。”他说,他终于有机会兑现这句信奉多年的话,“来展厅听讲解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我希望在孩子们看来,展览随时可见,知识无处不在。” (本报记者 陈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