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燃灯者”邹碧华(图)
//www.workercn.cn2015-03-1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伢子仗义”

  上世纪70年代初,举国闹“文革”。

  而山的这一边远离政治风暴。稻田里一片金黄,掩住赤壤的红色,尽头,是一簇簇蔫头耷脑的土房,一间轩敞的祠堂鹤立其间,传出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四望皆坡,林木蓊郁,小男孩的视线飞不出去——这便是江西奉新县巴掌大的塘下村。

  新鲜牛粪和晾晒芥菜的味道,被阳光簸扬在空中。5岁的碧华坐在两条逼仄村路交错的拐角处,一块U形青石上,晃荡着两条小腿。他喜欢坐在这儿,要是爸妈来,他第一眼就能看见。在县文化馆当电影放映员的爸爸,在养猪场打工的妈妈,还有他和弟弟,一家人分在三处。

  祠堂传出敲击铁片的声音,上课了。碧华跳下来,追着大一岁的小姨,进了祠堂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孩子挤在一间房里上课。老师叫碧华小姨站起来念课文,她有些迟疑,倒是旁听的碧华快嘴背了出来。

  点灯时分,碧华蹦回家。

  歪歪斜斜的这群土房子,挤了9家人。碧华、弟弟和早年守寡的哑巴外婆挤在过廊隔出的耳房里,只能挤下一张床、一个尿桶。外婆永远拿着一根针,给人缝制衣衫。

  外婆盛了一碗稀稀的、撒了盐巴的芥菜煮饭,碧华大口吃着,看到弟弟盯着看,忍不住往弟弟的嘴里喂了几口,又把舅公刚给的花生剥开,递给弟弟。

  外婆微笑:这伢子仗义。

  6岁的碧华,终于被父母接到奉新县城,读小学二年级。县城很小,两条街从这头喊一声,那头就兴许听见了。邹家大小子的顽皮,很快街知巷闻。

  每天撑到下课,他便和一群淘小子冲向清亮亮的潦河,扎猛子,捉鱼,比赛游泳。唯一能让碧华安静的,是看爸爸画画。淘小子有鬼聪明:画画传神,唱歌动听,水性好,跑得快,跳高、跳远也所向披靡。至今,他还是奉新一中跳远纪录保持者。

  进了奉新一中,他一如既往地淘气。

  彼时,邓小平复出了,高考恢复了,科学春天来了——邹爸爸想,儿子读书能有出息就好了。

  谁知班主任找上家门告状。碧华和几个男生晚自习逃课,溜去看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考试成绩年级倒数第一。失望的邹爸爸狠揍了儿子一顿。

  邹爸爸买回《数理化自学丛书》,郑重对儿子说:全县才三套,爸爸为你买了一套!对要养三个孩子的父母,挤出钱买这书,碧华深知父亲的期望。

  碧华开始发愤,成绩越来越好。高考前夕,他向常给自己开古文“小灶”的班主任刘屏山夸下海口:“我要考北大!”

  1984年8月,考了全县第二的邹碧华,举着北大录取通知书,冲向刘老师报喜。这个淘小子迅速成为奉新县城励志故事的主角,并流传至今。

  行前,碧华打了十几天零工,顶着日头搬砖,搬一块1分钱。最终赚了50多元,这在当年是笔“巨款”。儿子要去北京了,还从没穿过买来的衣服,邹妈妈从儿子挣的钱里抽出几张,买了件当时最时尚的“的确良”白衬衫。

  碧华临行前却偷偷把“的确良”压在枕下,留给了弟弟。

  山里孩子要远行了。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