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燃灯者”邹碧华(图)
//www.workercn.cn2015-03-1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种下试验田

  2008年6月25日下午,长宁法院不少法官从窗口看见一个挺拔的背影。那是他们议论很久的“博士院长”邹碧华上任了。

  邹碧华有个习惯,常到各部门“串门”;旁听年轻法官开庭,讨论庭审技巧;去诉调中心,了解案件调解情况;随时随地出现在立案大厅接待信访人。邹碧华称之为“走动式管理”。

  他遭遇了巨大压力:干警心态不够振奋,信访案件居高不下,执行投诉信令他夜不能寐。2009年1月17日、18日,长宁法院召开党组会。邹碧华用62张幻灯片,把长宁法院存在的问题逐一梳理。

  一场深刻的基层法院改革开始了,邹碧华将他多年来对于法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思考,关于司法改革的设想,诉诸实践。

  邹碧华调取了60件执行中止的案件。哪些还可以查一查,哪些需要当事人提供新的线索——活派下去了,他的思考没有停止。为什么执行投诉率高?是否机制上出了问题?他发现,所有执行案件都是一案到底、一个人负责,缺乏必要监控。

  能不能采取执行流程分段式管理,把原来一人一案的执行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要打破几十年来执行案件的办理模式,执行干警反应激烈。分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提出,能否缓一缓,以免影响执行绩效。邹碧华说,只要改革方向正确,就要坚持下去。

  改革两年后,长宁法院的执行绩效迅速提升,执行信访率大幅下降。

  邹碧华又启动审判辅助流程改革,尝试法院人员分类管理,给法官“减负”。原来法院人员分类只是法官加书记员,邹碧华将审判辅助流程分为法官助理、庭室内勤、庭审记录、庭内的辅助人员以及文书归档。同时利用社会化分工,将文书归档大量外包。紧接着是信访改革、审判大楼改建……

  渐渐的,邹碧华的“长宁试验”被传开了。

  2012年,北京的何帆,这位译介过一系列法学著作的最高院法官,注意到微博上有个“庭前独角兽”的ID,经常语出不凡。谁呢?有朋友告诉他,此人厉害,写过《要件审判九步法》,那可是不少民事审判法官的案头必备,法院管理也有不少创新。

  秋天,何帆在长宁法院初会邹碧华。寒暄刚过,邹碧华就打开幻灯片,演示法院可视化管理。接着,邹碧华又带何帆参观改建的长宁法院审判大楼。

  立案大厅设了众多小隔间,保护并尊重当事人隐私;用圆弧取代直角,避免激发对抗情绪……更特别的是,每一个法官都有独立办公室,虽然很小,“给法官以尊严,碧华搭对了法官这个职业的脉。”一开始还漫不经心的何帆,很快被这个大自己十来岁的“60后”触动了。

  此时,邹碧华即将调回上海高院,担任分管刑事的副院长。何帆诧异:“你可是民事审判专家啊?怎么管刑事?”

  “都尝试一下,挺好,可以学嘛!我以前对自己的定位,是学者型法官。现在,去做法院管理者,值得挑战!”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