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燃灯者”邹碧华(图)
//www.workercn.cn2015-03-1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邹式笑容

  1984年9月,北大新生报到。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来自广东汕头的姚真勇走进北大40楼130宿舍,未见其人,先闻清越歌声。唱歌的大男孩戴着眼镜,肩膀宽阔,个子很高却稚气尚未脱尽。

  “你好,我是邹碧华,来自江西奉新。”

  “奉新?”姚真勇迟疑地问。

  “宜春的一个县。你不知道‘中国三奉’么?”邹碧华随口胡编:“喏,蒋介石家乡浙江奉化、张作霖家乡奉天、宋应星家乡江西奉新,”他做着鬼脸:“奉新还有一位名人呢……不是邹碧华啦,是辫子大帅张勋张大人……”他调皮地侧着头咧嘴笑,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带点小小慧黠又有大男孩的羞涩。

  以后的30年,很多人熟悉这典型的邹式笑容。

  姚真勇和女友外出办事,突遇倾盆大雨,碧华骑着自行车,浑身湿透送来雨伞时就这么笑着;同学帅圣极到北京玩,钱花光了,碧华卖掉旧自行车,也这么笑着送来买车票的钱;刘屏山老师路过北京,碧华留他住在宿舍,这么笑着对人说:“他是我老爸。”多年后的广州亚运会,中韩男篮对决冠亚军,碧华夫妇带着儿子逸风前来观战,要奏国歌了,碧华郑重地望着儿子,“风风,站起来!”他自豪地把右手放在心口,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大声唱起来,周边观众受到感染也跟唱起来。曲毕,他才带着邹式笑容坐下。

  当时的北大新生,农家子弟很多。世界于他们,一切都是新的。

  那一年,中国改革大幕次第拉开,沿海十四城相继开放;企业扩大自主权,国企利改税进入第二阶段;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声明,香港将回归祖国……

  博雅塔下,兼容并包,天降大任,舍我其谁。“邹碧华”们聆听国宝级大师传道解惑,在三角地搜寻感兴趣的讲座,饭后则冲进图书馆……

  不久前还为备战高考日夜沉浸于书山题海,赫然间精神上一夜暴富,犹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璀璨珠玉令邹碧华陶醉。

  入学一个月后的国庆节,他们挤在一台电视机前,集体收看大阅兵直播,看到北大学长游行到天安门前,突然打出用床单制作的横幅“小平你好”,他们惊喜地欢呼。

  “邹碧华”们,成为改革时代幸运的孩子。

  碧华还有一份陶醉:他遇见了他的“公主”。

  当时中日建交不久,日本NHK电视台对因中国女排夺冠而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北大很感兴趣,要在北大拍一部纪录片。他们在北大84级2300多名新生中,选中了上海新生唐海琳做纪录片主角。自海琳启程,便一路跟拍,也拍下了84级经济法班的大小课堂、班集体活动……中秋节,北大未名湖石舫成了班级联欢舞台。围绕海琳,在电视台聚光灯下,天南地北的新生载歌载舞,邹碧华那曲《外婆的澎湖湾》,让海琳颇为惊艳。

  这个踢足球到疯魔的农家淘小子,和冰雪聪明又温婉内敛的上海“学霸”唐海琳,一见钟情。

  碧华变了,很少疯玩了,床铺整齐了,起居规律了,去图书馆抢座位更勤了;卧谈会越来越“一本正经”,能以逻辑思辨把人辩死;原来难看的豆芽字,在海琳亲选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临摹下,越来越好看了……

  大学4年,“邹碧华”们恰逢中国立法的流金岁月。1979年至1988年10年间,百余部法律起草制定,“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被重新写入宪法。邹碧华的北大导师们,不少参与立法工作,学生们时常聆听教授们谈“立法故事”,谈中国如何一点一点填补法律空白,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

  邹碧华的法律人生与中国的法治时代,渐渐重叠。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