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北京卫星制造厂电子装联中心特级技师郝春雨
//www.workercn.cn2015-11-24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
分享到:更多

  泡在现场,走在路上,躺在床上……她的头脑每分每秒都充塞着密如蛛网的导线。

  一天,郝春雨看图纸,觉得说不出的别扭,寻找原因始终未果。她只好懊恼地回寝室休息。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里,郝春雨再次画了图纸。“是电缆成环了,成套了。”她居然“清醒”地找到了答案。梦醒了,凌晨5点,她到车间操作。一试,天啊,真神了,难题迎刃而解。

  最终,郝春雨绘制出完整的电缆走向图。神舟二号模板电缆网比神舟一号减重100余公斤,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模板电缆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用到神舟七号。

  在设计人员的圈子里,郝春雨成了传说中的人物。

  “郝姐,给我们一些建议吧。”年轻的设计人员对郝春雨毕恭毕敬,做设计方案前会反复征求她的意见。

  郝春雨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么神。对荣誉,她的心态极其平和。

  1999年,27岁的郝春雨被破格评为青年技师,成为当时厂里最年轻的技师。师傅们几十年的路,她10年就走完了。议论、羡慕……外界的种种反应压得她喘不过气。

  工期短、压力大,使得郝春雨干活毛躁、疲惫不堪。紧接着,她加工的机箱被检验出来有问题,需要返修。刚评上青年技师怎么就掉了链子?郝春雨无地自容,好强的她还哭了鼻子。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领导对她很宽容。听到这儿,她又流了泪。

  她从不讳言那段经历。因为她学会了反躬自省和宠辱不惊。

  打那之后,郝春雨迅速成长,她的心理素质、综合实力,在厂里最为拔尖。

  “如履薄冰。”郝春雨向记者反复强调,航天产品的一根导线、一个焊点的失误,可能影响全局成败。她深谙其理,每次工作,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对付各种急、难、险的任务,郝春雨游刃有余。

  2004年9月30日晚上,郝春雨接到电话,让她连夜赶往发射场执行紧急任务。

  原来,资源二号卫星进行整星电测时出现故障。将星上仪器对接的电缆增加一根并联导线进行接地处理,就会在半天时间内解决问题。

  快一些,快一些,再快一些……早上10点多,长途奔波了近9个小时的郝春雨赶到生产现场。眼前的情形,让她倒吸一口凉气。

  卫星处于整星测试状态,两米多的高台,没有任何防护栏,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支撑手臂,只能悬空焊接。这种危险的工作环境前所未有。

  随之同行的车间老领导朱贺英把她叫到一边。

  “你以前处理过类似问题吗?”

  “这个活儿在地面干不算什么,顶多40分钟。”郝春雨避重就轻。

  “这次环境大不一样。电缆插头搭在舱板内壁,舱板最大只能打开约40°的小缝,还得悬空焊接,你该怎么办?”

  “我把电缆插头拉到舱板边缘焊接。”她提出方案。

  “你的手不能抖一下,不能碰到星体。你的操作不能掉一粒渣子,任何多余物不能落入星体内部。你的电缆安装不只是一个点的工作,关系到卫星的发射时间。”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郝春雨明白后果,稍有不慎,就可能给整颗卫星带来灾难性损坏。

  “你有要求尽量提。实在不行,咱们不要硬上。”朱贺英对爱将格外呵护。

  沉默片刻。“我觉得我行。”郝春雨的话虽短,但铿锵有力。

  郝春雨拿着烙铁爬上了高台。

  型号“两总”叶培建远远看着郝春雨。她才30岁出头,瘦弱单薄,面色苍白,名不见经传。她就是北京调来的金牌工人?

  高台底下站着一群领导,大厅的三面大玻璃后面全部都是围观的脑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她。

  对外界的一切,郝春雨浑然不知。“手要稳,焊要准。手到,眼到,心到。”她清空了所有的杂念,把干活的要点迅速过了一遍。

  郝春雨深吸一口气,轻轻拉出电缆插头操作,想象着左右手仍有支撑点可以靠。憋住劲,憋住劲,拿稳烙铁。关键就在那一个点、两个点上。稳住,稳住,一点别抖,焊接几分钟就可结束。慢慢地,她进入忘我的状态,每个动作不快不忙,就像在打着节拍干活……

  几十分钟后,电缆与插头稳稳地焊接到了一起,旁边的舱板毫发无伤,经查也没有任何多余物体落入星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郝春雨成功了!叶培建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由衷地夸赞道:“看你干活,是一种享受。”

  经此一役后,许多重要型号执行发射任务,老总们指名点姓让她保驾护航。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