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嫁”给社区服务的“任性”姑娘(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8-05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2.等待

  终于听到自闭症孩子那声“姐姐,你好!”

  经过初步学习后,陈玲玲和黄娟娟满怀信心地进入当地小学开展服务,可事情的进展却并不顺利。“虽然学校愿意介绍学生,但是大多数家长却不肯让孩子过来。”陈玲玲回忆道,好不容易有家长过来“探路”,却大多是来质疑社工“到底能不能帮到孩子”的。

  “专注力训练计划启动了整整三个月,却无人前来。说实话,心里挺郁闷的。”陈玲玲说。虽然短暂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但是她们并未放弃,而是更加积极地深入学校、社区,走街串巷地宣传她们的想法。

  直到三个月后,终于有一名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她的孩子多多(化名)送到了南源街家综中心接受两名社工的训练。那一年,多多6岁,再过半年就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了,可是被确诊为自闭症的多多,在当时却连幼儿园都不愿意去,不管父母怎么发火或者怎么哄他,就是不肯去。

  “当时家长介绍,儿童医院的医生曾说,如果多多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很难在小学里适应,最终甚至会‘无学可上’。”陈玲玲还记得初次见到多多的情形:短短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独自站在家综中心二楼的楼梯旁,低头玩弄着衣角,不管旁人对他说什么,他都似乎毫无反应。

  黄娟娟也深切感受到了与自闭症儿童接触、交流的难度:“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尝试各种办法,但甚至连与多多对视都做不到。”在对多多的干预过程中,黄娟娟不断调整与他的相处模式,费尽心力。

  一年后的某一天,这个孩子在与黄娟娟见面时,突然清脆地喊出了一声:“娟姐姐,你好!”黄娟娟说,在那一刻,她感到自己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而这一次的成功,也让陈玲玲和黄娟娟更加坚定了信心。

  对多多的成功介入,也让学校和家长更加信任这两名年轻的女社工。没过多久,当地小学陆续转介过来多名学生。“这些孩子当中,有一部分已被确诊患有多动症、自闭症等精神发育障碍,也有一部分属于疑似个案,在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均存在困难。”陈玲玲说,两名社工悉心陪伴这些孩子,为他们做专业的康复训练,大多数孩子在训练后情况都有较大改善。

  而随着个案的增加和孩子情况的好转,原本的“专注力训练计划”也变成了“项目”,并于2015年6月升级为“南源街儿童早期介入中心”。陈玲玲说,这两年中心“声名在外”,除了社区内的特殊儿童外,更有家长从荔湾区、白云区甚至佛山专程前来求助。

  在介入中心门外,陪同儿子前来训练的家长陈阿姨说起儿子,眼中含泪。一年前,她的儿子被确诊为感统失调。“上小学后,他每晚做作业都非常容易走神,错别字很多,写句子颠三倒四,有时我气得甚至会打他。”陈阿姨说,“后来得到社工的帮助,她们教会了我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还让我明白家长要学会包容和耐心引导。”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