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4.期待
“和志同道合之人,做服务社会之事”
陈玲玲介绍说,自2013年9月开展服务至2015年8月,陈玲玲和黄娟娟共为21例特殊儿童个案进行过康复训练,开展过7个小组辅导(约59人参加)。目前,有4名孩子在介入中心进行训练,其中两名分别被确诊为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另外两名孩子则分别疑似患有感统失调和专注力不足。
今年就读小学三年级的自闭症儿童晨晨(化名),自2014年10月开始,在介入中心进行训练已近两年。黄娟娟记得,晨晨刚来到中心时,会一直指着院子里的花盆问:“这些花儿为什么在这里呀?”每一次过来都会反复问这个问题,无论怎么向他解释,晨晨始终会不停追问。
“刚开始的时候,我和晨晨聊天,问他:你同桌是谁呀,是男生还是女生呀,他都不会理我。”黄娟娟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晨晨变得开朗了许多,脸上时常挂着笑容,“会主动告诉社工他这一天的经历,说出他的内心想法。”
晨晨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南源街上,晨晨5岁多就被确诊患上了多动症。而在来到介入中心之前,她需要“转三趟地铁、一趟公交”,带晨晨去一家位于广州郊区的儿童康复教育训练机构进行训练,“路途遥远不说,每个月的开销至少在3000元以上,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经济压力非常大。”
后来,晨晨母亲从南源街道办事处得知,原来在自家门口就有一家这样从事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机构,“并且是完全不收费的!”于是,从2014年10月开始,她将晨晨带到了南源街早期儿童介入中心。
随着孩子情况一天天好转,晨晨母亲的脸上也渐渐多了许多笑容。对于陈玲玲和黄娟娟而言,这些笑容则是她们坚持在社工岗位上“最大的吸引力”。陈玲玲说:“我期望能够尽最大的努力去为服务对象带来支持,有效应对生活的困境,人们脸上的笑容,就是我们一直努力的动力。”
陈玲玲已经结婚,目前已有了数月身孕。即将做妈妈的她开玩笑地说,自己正打算再组第二个“家庭”,“准备‘嫁’给社会工作了”。从事社工已经5年多的她,在前几天接到了单位人力资源部的电话询问接下来的工作意向,她明确地回复:“没有打算离开,准备一直在这儿干下去。”
“社工行业给了我一个平台,不仅能帮到别人,也是帮我自己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和方向,让我把‘职业’变成了‘一生的事业’。看到每一个人脸上的笑容,还有什么比这还重要的呢?”陈玲玲说。
黄娟娟则很庆幸自己在南源街家综中心找到了这样一个社工“大家庭”,这里有很多和她一样的“任性姑娘”,大家都风华正茂,却没有把时间花在化妆、打扮和娱乐八卦上。黄娟娟说:“和志同道合之人,做服务社会之事。每天睁开眼都有所期待,每天闭上眼也都安然。”
●南方日报记者 王剑强 实习生 王满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