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付玉杰:“拼命三郎”真女杰(图)
//www.workercn.cn2016-11-17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父母把孩子送过来,不能对不起家长

  王阳明说过:“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

  这是说,当老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学生要涵育熏陶,说最浅显的道理给学生听。付玉杰正是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

  付玉杰常说:“一个人的成长与老师的付出分不开,无论是我的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潘华德、傅芳信,还是博士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祖元刚,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索的科研精神都深深影响了我、造就了我。让我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有了榜样和目标。”

  她也传承了恩师的宝贵品格,用行动感染着自己的学生。

  付玉杰有股子狠劲儿。无论寒暑节假,每天早晨7点,人们准能在办公室里找到她。她回家的时间就不好说了,忙碌的时候,连晚饭在哪对付都不知道。学生们描述说,有时候明明已经过了饭点,付玉杰才匆匆忙忙向食堂走去,与教工食堂的员工一起吃饭是常事。久而久之,教工食堂的员工们几乎都认识了她,提起她就会说,“那个经常来得最晚的老师”。

  有一次,付玉杰不慎扭伤了腰,从椅子上起身都需要别人帮助,即便是疼得不敢弯腰,她还是一天都没耽误上班,她自己说“一忙起来,就忘了疼了”。可是,哪能真忘呢?每次她在椅子上坐下,都只能挺着腰身,每次从椅子上起来,都需要两个人的搀扶。学生们心疼付玉杰,却又劝不住她,只能每次去她办公室的时候,催着她喝口水,帮她把空着的水杯续上水,以免老师忙的连水都忘了喝。

  跟着这样的“科研疯子”,学生们自然也被“熏”成了“科研狂人”。出生于1986年的焦骄现在是副教授,说起新入学的“90后”的散漫,他还有点看不惯,“好像有代沟”。可是他自己或许都忘了,在刚刚成为付玉杰学生的时候,他还因为家中母亲病重无心学习,再加上始终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不自信,一度想要退学。正是付玉杰的关心和鼓励,才让他静下心来潜心科研,最终取得在硕士、博士期间发表23篇SCI论文的骄人成果。“现在我对于科研的热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焦骄说。

  而付玉杰的因材施教也让更多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对于像焦骄这样不自信的,就得鼓励;对于某些骄傲自大的,就得“咔嚓”。“咔嚓”是东北的方言,是狠狠收拾的意思。就是在这样一张一弛间,付玉杰成为学生们的“孩子王”,成为让学生们“服”的师长。

  她开放的性格、前瞻的眼光,也让学生们大开创新思维的脑洞。每周五下午2点,她都要和学生们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大家聚到一起用英文交流着近期的科研进展,其乐融融,别有趣味。

  有时,女儿会吃学生的醋,说付玉杰没时间会陪她去逛街、去游乐场。付玉杰便半戏谑地回答女儿:“因为我是老师啊,我带学生是主业,带你是副业,哪有为了主业荒废副业的道理?再说了,我跟学生们的时光只有几年,可是我和你是一辈子的缘分,时间还长着呢!”

  经常有人问付玉杰为什么这样拼搏。付玉杰说:“如果说我最开始从事科研事业的原因是自己的兴趣,那么从带学生的那一刻起,我在喜爱之上更加上了责任。毕竟父母把孩子交到咱的手里,咱不能对不起家长。”

  如今,付玉杰培养出的学生已超百人,很多弟子都在科研领域里小有成就,成为各自科研机构的先锋力量。

  责任催促着付玉杰不断前行的步伐,也鼓舞着她向更高的科研高峰攀登。当年“辗转”才接纳付玉杰的德国海德堡大学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如今已经接收了20多名来自中国的研究者,他们和付玉杰的合作也不断地深入加强。

  “未来,我们要打造一个和国际前沿水平接轨的团队,为祖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年近5旬的付玉杰,依然雄心勃勃。(本报记者 曹曦 通讯员 郭楠枫 孟姝轶 李洪峰)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