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农民工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多。为此,桂林市总工会多措并举,在“四字”上下功夫,指导和帮助农民工运用心理科学知识缓解精神压力、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谈到“四字”工作法,莫玲玲介绍了其具体内容:一是在“建”字上下功夫。“建”即建立组织。我们一是专门成立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领导小组。对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分工,做到明确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责任、明确经费项目,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活动内容。二是成立了农民工心理咨询服务专家团,精心选配专职心理咨询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和心理辅(疏)导员。三是在网上设立“桂林市总工会农民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窗口。开辟了心理课堂、心理调适、健康生活等13个栏目,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安排专人用QQ方式在网上解答农民工提出的心理问题,让心理疏导为农民工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
二是在“研”字上寻突破。“研”即研究探讨。一是“沉下去”。市总工会曾成立了七个专题调研组对全市当前农民工心理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研究探讨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为企业管理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各种依据。二是“走出去”。为推动心理咨询服务健康有序地开展,市总工会先后到重庆、上海等城市就心理咨询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学习取经,开拓了思路,拓展了视野。三是“请进来”。针对调研所获得的资料,组织专家学者专题研究心理咨询服务的对策措施,寻找破解良策。
三是在“释”字上解难题。“释”即释疑解惑。在工作中我们有“六个相结合”。即:群体化解和个体疏导相结合、突发处置和临时介入相结合、零散约询和长期辅导相结合、单项引导和综合服务相结合、传统教育和网络沟通相结合、固定接访和流动服务相结合。坚持为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个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建立来访接待——受理登记——预约专家会谈——疏导服务——跟踪回访的链条式流程;开通心理咨询服务“12351”热线电话,接受来电咨询、预约专家坐诊、临时解答、转接推荐服务等,有效地帮助农民工解决了遇到的心理问题。
四是在“导”字上扩影响。“导”即教育引导。市总工会除大力加强农民工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宣传、定期开展巡回讲座、咨询服务工作外,还组织专家结合咨询的案例情况等内容,编印《农民工心理健康知识手册》下发到基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广场、街道、人群聚集地和重大节日向农民工发放心理咨询服务宣传资料,展示农民工心理咨询宣传板报,讲授心理知识,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桂林市总工会通过加快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完善农民工心理救济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专家团坚持深入企业举办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讲座等,打造了工会新的帮扶品牌,也赢得了农民工的普遍赞扬。
谈到此举实效莫玲玲举例说:一次,市总工会聘请的心理专家来到一家企业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听完讲座后,农民工王艳芳感慨地说:“我在公司打工5年了,丈夫患肺病不能工作,生活重担全压在我一人身上,精神快要崩溃了,听了讲座心里觉得豁亮多了。工会不但从生活上关注我们困难职工,还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帮助我们排除情绪困扰,真要好好感谢工会。”还有一位农民工在网上向桂林市职工心理服务中心求助。他说,打工时谈了一个女朋友,女友说要一起开个装修公司,自己就想方设法四处筹钱。谁知公司执照办下来后,女友却卷钱消失了。这位农民工由此情绪非常低落,向工会进行心理求助。工会心理咨询师通过放松训练法,多次引导他进行心理调节。通过几次心理疏导,这位年轻的农民工如今已走出情绪困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农民工进行心理疏导过程中,我们的工会干部经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也提升了“会发现职工心理问题、会讲解心理卫生知识、会调节不良心理反应、会组织心理教育、会进行心理咨询、会开展心理疏导”的六种能力。(《工人日报》2013年05月14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