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用民生维权彰显工会魅力”
——南京市总工会主席许慧玲谈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
中工网记者 白青锋 王伟
许慧玲
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关系经济的发展,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社会的稳定。工会如何发挥组织优势,千方百计解决好职工群众的就业问题,切实为职工帮困,为企业解难,为政府分忧,成为摆在各级工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南京市总工会紧紧围绕“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聚焦就业、再就业,切实加强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职工实现就业创业梦想,携手共圆“中国梦”。在去年7月17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南京市总工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不久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领导、市总工会主席许慧玲,请她就南京市总工会在促进就业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效果等作了介绍。
谈到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方式促进就业,提升职工整体素质时,许慧玲介绍说:国以民为本,工会以职工为天,就业是天大的事。近年来,南京市总工会大力实施工会“八大工程”建设,把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作为工会民生维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好职工群众的就业问题。
南京市总工会曾在2008年就成立了职工状况调查中心。在一次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因无工作导致家庭贫困的人数占被调查对象的41.9%,而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或无技能。由此可见,很多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再就业难的关键“瓶颈”在于技能素质低下、就业能力缺乏。为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市总工会决定从抓培训入手,切实提高下岗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
2010年2月25日,由我们南京市总工会牵头,然后联合了20余大学院所,168家企业发起成立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南京职教联合会。职教联合会抓住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校企分割、学用脱节、供求分离的主要矛盾,以“共建、共享、共赢、共发展”为基点,积极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桥梁与平台,合力构建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先后与德国国务部长科尔内利娅·皮珀女士共同推动并创建了中德职业教育学院,使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落户南京职工大学;创建了南京职工大学中美语言学院,圆满承担了南京申办、承办青奥会多种外语翻译服务工作,以及5000名青奥会志愿者的培训任务;创建了南京职工大学长江艺术科学学院,开创了富有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了南京雨润学院,全面推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和“双证书”制度,每年为之培训上万名职工。
在困难帮扶过程中,不能忽视因失业、无技能就业而致困的现实问题。单纯用现金形式帮扶失业和待业者,这仅仅是一种“输血”式的救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困难,而为其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促其就业则是“造血”式的救助。
谈到南京市总工会如何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的帮扶形式,许慧玲介绍了主要做法:一是积极开展定单培训。先后与江苏地区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苏果超市、古南都等9家老字号餐饮企业,婚庆礼仪公司等合作,开展中式面点师、烹饪师等定项培训,并积极争取将此项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成果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南京的苏果超市、绿柳居菜馆等企业90%的面点师、烹饪师,70%的持证化妆师和50%的持证婚庆主持人均来自工会培训机构。
二是培赛结合、树立典型。从2009开始,南京市总工会以失业下岗、待创业人员为主要对象,每年举办“就业创业技能大赛”。几年来举办的面点师、烹饪师、化妆师、插花员、家政服务员等全市性的技能大赛共计15场次,参赛人员达1000余人,通过比赛,90%的参赛者获得国家高级技术职称,其中40多人获得国家技师职称。在参赛者中有的担任了饭店总厨,有的担任了连锁店的技术总监,还有的开办了自己的企业,成功创业。
三是结合实际打造家政服务培训品牌。根据当今社会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和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实际状况,南京市总工会在全国工会系统最先开展家政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举办月嫂、住家保姆、家政服务员等各类培训班逾百期,培训家政服务从业人员5千多人,其中3000多人获得初级和中级技能等级证书,230多人获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就业率达100%.此外,今年3月29日,我们还牵头联合了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以及镇江、扬州等六城市总工会,共同发起成立了“长江沿岸城市职教联盟”,近日,长江中游城市黄石市亦加入了联盟,齐心合力推进南京及长江沿岸城市职业教育事业与职工培训工作的大跨越、大发展。
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南京市总工会始终坚持把小额贷款与创业培训结合起来,建立了“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贷款”三位一体的创业帮扶机制,全方位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创业和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