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劳模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升华
既选拔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典型 又注重知识型创造型人才
“编者按”
1950年,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正式诞生,在当年的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大会上,毛主席亲切鼓励来自山西的李顺达: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千万不敢落后……从那以后,三晋大地相继涌现出申纪兰、郭凤莲、李双良等一批又一批的著名劳动模范,劳模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拼搏奋斗。今年,又值我省劳模表彰,劳模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劳模评选要经过哪些程序?不同时代的劳模都有哪些特点?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劳模
说起劳模,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任劳任怨、拼命苦干的“老黄牛”形象。今年63岁的太原市民秦翠萍说起劳模,依旧心生敬佩:“我们那个年代,劳模都是流汗、流血干出来的,申纪兰、王进喜、郭凤莲……这些人在我们心中不仅仅是劳模,更是英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对劳模又有一番新的理解。太原师范大学大二学生李力就认为,像乔布斯、马云这样的精英,更适合称之为“劳模”。“我不否认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但新时期不能简单地抱守 ‘老黄历’,符合时代特点的人物才更能引起共鸣。”
什么是劳模?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也会有自己特有的看法,纵观历届劳模评选,从新中国初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到后来知识分子、农民工、私营企业主乃至体育明星跃然其间,劳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但他们身上承载的模范作用却从未改变。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度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盛赞劳模,称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全国劳模支芬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不论什么时代,劳模发奋图强的精神都一样,只是工作方式有所不同。从我省的劳模评选中也可以看出同样的脉络,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李顺达、申纪兰,他们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主要是靠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时期,劳模多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弄潮儿”;最近几届,技能型、创新型的卓越劳动者格外突出。可以说,劳模精神伴随时代的脚步,在传承与发展中,激励鼓舞着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