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经营之道
仁立走上“工贸结合、内外相辅”的经营新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经营之道。今天虽不可照搬,但却可以借鉴。试举若干事例。
其一,敢于竞争,又善于联合。仁立与外商的竞争,如前所述。对于国内同行,亦不甘示弱。仁立生产的制服呢打入江南市场之时,同上海章华毛纺织厂的产品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仁立以压价的办法委托上海颇有名望的大纶呢绒店代为推销,给章华厂以很大威胁,迫使章华股东不得不托人与仁立谈判。仁立初战告捷亦适可而止,不愿两败俱伤。经过磋商,双方达成协议,成立联合营业所,统一售价,共同占领市场。
仁立自产毛纱用不了,将多余部分交给一些小地毯厂和作坊代为加工,并允许其产品用仁立的牌号。但仁立绝不为扩大生产而拿自己的招牌去冒风险,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外加工业务,从原料供应、图案设计到技术指导、质量检验,逐一把关,既扩大了仁立的产量、影响,又保护了仁立在社会上的声誉。仁立的这种联合,最多时管理约三四十家小厂和作坊,生产工人达二三千人,其产品占了仁立全部外销产品的60%。
其二,善于理财,选贤任能。朱继圣是经济学硕士,理财是本行。他在仁立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会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合理使用资金。为保证扩大再生产资金优于其他企业,仁立在当时政府规定的股份公司将盈利的10%提为公积金之外,又设置了“特别公积金”“红利平衡准备金”“改善设备基金”等科目,不断充实公司财力。在公司需要增加资本时,从上述公积金中拨出即可抵充。由于理财有方,仁立公司的股息红利始终稳定在12%的水平上。扩资时给老股东以优先认购新股的权利,有效吸引了入股资金,使仁立在集聚资金方面较之其他企业更迅速和有效。
仁立用人唯才是举,对于确有真才实学者,肯花大代价、付高报酬,但坚持用人宁缺毋滥,一个人能胜任的工作决不用两个人,宁肯给一个能干的人付双倍的报酬,也不以几个平庸之辈充数。朱继圣的侄子投奔他来,他却不允许其进仁立任职,而为之另谋职业。此外,仁立十分重视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规定公司资助文化技术水平低的职工去参加业余学习。公司陆续聘请了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形成行政技术领导核心,才使朱继圣在指挥仁立这样一个大企业时能够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其三,领导层交游广泛,善用各种社会关系。仁立是赴美留学生组成的“成志会”会员投资成立的,朱继圣也是其中之一。在仁立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成志会”会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成了仁立的靠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诒春、孙锡三和朱继圣的关系。
如前所述,周诒春与朱继圣的关系非同一般。在仁立号创办之前。周曾担任北京中孚银行经理,而中孚银行总经理孙多钰也是“成志会”会员。朱升任仁立经理后,周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次长,遂辞去仁立董事长职务,接替他的便是孙多钰的侄子孙锡三。而孙锡三与朱继圣又同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生,有校友之谊。可见,周、孙、朱三家关系渊源甚深,这是他们得以多年携手合作的基础。以此为起点,他们广泛开展社交活动,并不断扩大,为仁立的发展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有利条件。
1932年,仁立生产的制服呢打入江南市场,除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外,“成志会”会员起了很大作用。朱继圣以个人名义给他所结识的“成志会”会员写信,拜托他们在各自的机关、企业中提倡购用、代为推销。后来仁立与上海章华竞争,双方谈判达成联营协议,是周诒春、孙锡三居中调停才告解决。因为章华主持人刘鸿生与周诒春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同学。1934年,仁立解雇工人引起工潮,偏偏此时银行又催索欠款,仁立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朱继圣向在北京的孙锡三告急,孙当即通知天津中孚银行全部代垫还清,解除了仁立的燃眉之急。
仁立多次增加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成志会”会员大力鼎助,并且拉来了诸如孔祥熙、范旭东、施博群、李道南、陈范有等政界、工商金融界的知名人士做股东或董事。这固然与仁立的声誉好有关,但周、孙、朱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事渊源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朱继圣曾担任过国际扶轮社地区社长、基督教青年会天津联青社社长和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华人董事等职务,并积极参加了欧美同学会、天津工业协会、三五俱乐部和国际性组织“规矩会”的活动。这些社交活动,使朱继圣与天津社会名流、工商界人士以至海外各界保持了经常联系,有助于他了解市场动态和行情,发展业务联系,甚至在诸如旅行方而也提供了便利。总之,仁立领导层的广泛社交活动,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