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体面劳动视阈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吕国泉 李睿祎
2019-10-22 09:02:40

  吕国泉 李睿祎观点

  体面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体面劳动的内涵和要求,与中国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契合。实现体面劳动,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实现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还需要有关各方聚焦重点、突破难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实现体面劳动提供了重要遵循。

  体面劳动,是1999年6月时任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的索马维亚先生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所谓体面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体面劳动的内涵和要求,与中国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契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将体面劳动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认识和推进。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这项改革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释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促进实现体面劳动的强烈信号,是我们国家为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建立的相应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与体面劳动的价值取向、目标要求相一致,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途径。而实现体面劳动,则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方案》提出,推进这项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体现了其政治意义;“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体现了其经济意义;“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体现了其社会意义。《改革方案》明确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解决产业工人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提高产业工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将体面劳动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观念性倡导转变为行动性落实,为世界各国促进劳动者体面劳动提供了政策借鉴和制度框架,因此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改革方案》颁布两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改革办有力指导下,全国总工会认真履行牵头职责,会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组织实施《改革方案》,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地方和企业涌现出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比上届提高了2.28%,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提高了0.15%。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一线产业工人比例也有所提高。中国工会十七大工人代表占22.2%,与中国工会十六大相比,工人代表比例提高了16.3%。有26个省级工会配备37名产业工人兼职副主席。创建各类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7.2万家,其中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197家。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已培训农民工约600万人次。开展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8年资助20.3万名农民工提升学历。2018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1.56亿元,推动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2019年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自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设立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类评审组以来,截至目前,已有17位由全总推荐的技术工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以来,我国组团参加第41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累计取得36金、29银、20铜和58个优胜奖,其中第44届和第45届均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首。

  但也要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总体不高,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任重道远,中国制造存在创新能力不足、质量效益不高、技能人员缺乏等短板,技术工人求人倍率超过1.5:1,高技能工人高达2:1,高端技术工人需求缺口一直居高不下,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企业履行培养产业工人主体责任的自觉性有待提高,重挖人、轻培养现象依然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还不够大。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整体性、平衡性还不足,少数部门和地方对于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够强,政策合力还不够大;制定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还不够准,与实际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等。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实现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还需要有关各方聚焦重点、突破难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一是完善制度,强化系统集成。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的制度可以规范高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推进体面劳动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已出台政策落实落地同时,针对制度缺项和政策短板,加大力度完善政策和制度设计,重点完善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工人表彰奖励、强化企业培养技能工人主体责任等方面相关制度,健全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推动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整合运用各方资源,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合作,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协同推进改革的工作格局。

  二是突出重点,强化权益保障。保障产业工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目标。要立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立法修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公平保障农民工作为用人单位职工、城市常住人口的权益,维护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新业态就业群体权益,不断壮大产业工人队伍。

  三是深入调研,强化理论研究。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刨根问底,是推进改革举措落地落实的过程,也是推进体面劳动不断实现到位的过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着力解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试点先行,及时跟踪进展情况,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总结宣传推广典型,注重发挥央企国企示范带动、先行先试作用,探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推开、完成改革任务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提供实践依据。

  四是相互借鉴,强化合作交流。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产业链进入深入调整阶段,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方兴未艾,影响劳动者权益的实现和发展。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应对挑战,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实现体面劳动,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课题之一。一方面,要认真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方面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我主为、为我所用;一方面,要加强产业工人之间国际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共赢。8月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9月在合肥市召开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为全球产业工人开展深层次合作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要以筹备举办2021年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积极组织产业工人参与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技能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全国总工会研究室)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姚怡梦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