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提高大学生体质靠什么?
赵昂
//www.workercn.cn2015-11-0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10月底,南京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体能测试中跑1000米,在跑到700米时倒地不起,经抢救无效去世。

  近来,大学生体质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入学军训累倒一片,溜病号者众,毕业体能测试不合格者多,甚至出现他人代测现象。诚然,每个人体质不一,不可能要求每一名大学生体育成绩皆优异,但体质如此虚弱,不得不令人对这些学子能否应对人生未来挑战产生怀疑。

  其实,大学生体质虚弱绝非大学四年的“吃喝玩乐不运动”就能造就。入读大学的前提,是取得高中阶段教育的毕业证,取得高中教育阶段的毕业证,必须通过高中会考,而会考科目中包括体育。

  但事实上,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有多少高中愿意为学生提供体育教育和活动时间,又有多少地方的体育会考流于形式?即便是体育会考执行相对严格的北京市,男生长跑标准早已从1500米降低到1000米。

  当高考结束三个月后,大一新生们在训练强度并不大的军训场上累倒一片时,就已经注定再不锻炼,四年后难过体能测试关。

  进入大学,体育虽是公共基础课,却是学生眼中最不重要的科目。对于学校而言,相对于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四六级通过率等指标而言,学生的体育情况显得无足轻重了许多。

  一些高校热衷于扩招,在面积有限的校园里建起尽可能多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但对于占地更大的体育场馆,却怠于建设,使得学生无处活动。对于校内体育社团和竞技对抗,校方的态度往往也是“不支持、不反对”,因为,怕学生磕了碰了,学校的安全责任担待不起。

  当15岁时通过需要体育分数的中考后,到22岁大学本科毕业为止。这7年里,没有分数和考核压力,包括家长、学生、学校在内的三方,哪一方都难以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

  高校应当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使之能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单一突出智育而忽略体育,都不是全面的高等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以坚强的体魄,更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畏困难的坚毅精神,以及团队配合的理念。这样的态度、精神和理念,在他们日后的人生中,比多背几个单词,多算几个高数题要有意义许多。

  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关键在于健全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机制,将体育教育适当列入对学生、对学校的考评指标,完善体育教育模式,使之更适合90后乃至00后一代,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提高学校、家长、学生的体育意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