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漫画评论-正文
一封超短家书带给我们悠长的感叹
付 彪
//www.workercn.cn2015-11-04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更多

  “多吃点,不要减肥,晚上不要出门,照顾自己,常回家,给你做你爱吃的。”歪歪扭扭的铅笔字,没有标点,六个简短的句子组成一封家书。1日,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诗佳同学意外收到一封来自祖母的家书,全篇只有27个字,“超短”的家信,却让她流泪不止。说意外,是因为小王根本没想到“半文盲”的奶奶会给她写信;感动得泪奔,是因为这27个字对于奶奶来说,太不容易,老人家已经半个多世纪没碰过笔认过字了。(11月3日《扬子晚报》)

  据报道,这封家书的起因,是因为前段时间小王心情不好,想“发泄”,而奶奶回复孙女的,则是满满当当的爱。它饱含着一位老人对晚辈的牵挂和深爱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个“抵”字,在这位隔代相亲的祖母身上得到了生动展现,也带给了我们悠长的感叹。

  是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变得疏于动笔,难得写上一封家书了。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一份《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显示,90.5%的大学生选择用电话与父母联系,只有7.9%的大学生选择用书信与父母联系,而部分学生甚至对“写家书”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随着手机、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家书”似乎正成为一种历史履痕。

  笔者有一位大学同学,过去几乎每个星期要给父母写一封信,有时两、三封,汇报学习情况,倾诉思亲之情,且每封都洋洋洒洒上千字。然而,自打参加工作后,他就很少给父母写上一封信了,取而代之的是固定电话、手机。亲情淡化了吗?没有!那为什么?他说了这样几条:一是麻烦,写信耗费时间长,不如打个电话方便、省事;二是没什么好写的,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变化不大,也很平常,翻来覆去就那些话;三是工作繁忙,应酬太多了,哪有时间写啊?

  诚然,现代通讯工具有着跟过去写信所无法企及的便捷优势,然而,家书却有着它不可比拟的功能。它是思考的结晶、感情的记录,是一种精神财富。傅雷先生充满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家书》,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互诉衷肠的《两地书》等,莫不如此。对于远在异乡的人来说,书信则是我们与父母亲友交流思想、增进感情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永恒的纪念。即使是非常普通的一封信,一声问候,几句安慰和祝福,也常能使远方的亲人感受到浓浓亲情。前些年,一曲《两地书?母子情》曾风靡全国,感人之状犹然在目。可见,家书在我们情感之中多么重要。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这封“超短家书”再次拷问着我们的亲情表达,呼唤着我们重拾家书这一传统。信息社会的“言而无信”,虽如一道美丽的风景在不断延伸,但仍需我们用形式和内容去平衡与填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