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科教时评】莫让“游而不学”游离监管之外
吴江
//www.workercn.cn2016-07-0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法明 漫画

  暑假期间,出境游学成为旅行机构推荐的重点,但出境游学只“游”不“学”的不在少数。留学体验类项目往往容易陷入走马观花的尴尬处境,有些海外游学“游”多“学”少,而且“游”和“学”两个方面安排的课程和活动质量都不够高,不少家长和学生都会感到出国游学的收获往往达不到预期。(《南方都市报》7月4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不仅能拓展人的视野,更是对一个人全方位能力的历练,而这些历练和经验在书本中或校园里并不容易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旅行的教育价值,实在不容低估。而暑期旅游市场中的游学热,自然也有其存在即合理的成分。无论如何,如果说“游学”完全是忽悠,孩子出去转上一圈,啥经验也长不了,恐怕也并非事实。不仅如此,对于学生们而言,假期出去走走,通过旅行的方式开拓眼界,积累社会经验,也的确是难得的机会。针对这一需求推出的“游学”产品,应该说也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

  不过,既然叫做“游学”,虽然与“旅游”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显然应当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旅游。从这些游学产品打出的名号看,“顶尖美国童子军夏令营”、“15天英语游学夏令营”, 的确也不难看出“游”中对于“学”的关注与侧重,并因此标上更高的价格。

  然而,现实中,相当数量的“游学”产品,并不能名至实归,往往是宣传时将行程的教育价值与意义讲得天花乱坠,实际行程中却与普通的旅游并无二致,甚至以“游学”为名强制推销收费项目;至于一些所谓的“名校游”,更是完全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校园观光,“游而不学”,并无任何对于名校文化的体验,更无与名校名师的交流,如此“游学”,显然是徒有虚名。

  同样是“游学”,国外不少类似活动更注重的是体验和参与,甚至也不是非要“远游”才算是“游学”,各种主题鲜明的夏令营,早已是最简单也最有内容的“游学”方式。例如,喜欢音乐的孩子,可以参加森林音乐夏令营,在环境幽僻的森林中,生活一段时间,一边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一边共同创造演奏和体会音乐之美。这样有实质内容的“游学”活动,费用并不算高,但对学生们而言,却是真正难能可贵的一种体验。

  相形之下,由旅游公司随便包装,并脱胎于旅游产业的国内一些“游学”产品,显然难以具备真正的“游学”内涵。再加上“游学”产品定义得模棱两可与疏于监管,呈现出更多的乱象,也就并不意外了。

  “游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当然不无裨益,但“游学”市场本身更需引导和规范,只有真正将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融入,“游学”才算是名至实归。否则的话,假如仅仅是给旅游产品换个包装“高价售卖”,所谓“游学”,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